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應持續研究郊野公園邊陲建屋的可行性

2019-02-23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指出,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選項未獲大多數市民支持。房協行政總裁黃傑龍就表示,房協與政府商討後,決定終止兩個特定選址的研究工作。本港土地問題冰凍三尺,需要大刀闊斧循多種途徑開拓土地來源。本港逾7成土地屬綠化地或郊野公園用地,邊陲地帶、生態價值不高的土地,適當利用,正可解決土地供應不足,現在貿然終止有關研究,等於放棄一個重要的土地來源,誠為可惜。目前未獲大多數市民支持、未有迫切性的土地選項,不等於永遠不獲市民支持、不具迫切性。期待政府從建立長遠土地儲備計劃出發,前瞻性、全方位探討不同的土地來源,為香港發展未雨綢繆。

香港面臨土地供應不足的困境,上屆政府邀請房協於前年4月委聘顧問公司訂出研究框架,就元朗大欖及沙田水泉澳兩幅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進行可行性研究,預計今年內有結果。當時社會反應正面,多位專家均認同,有關土地能夠在短時間內提供住屋用地,期望政府持續進行研究。

要徹底解決本港土地不足的難題,政府必須做好長遠規劃,理順造地流程,不能僅僅着眼於眼前的可發展的土地,而要建立土地儲備,預留「彈藥」應付各種長遠土地需求。有不少意見認為,正是由於特區政府以往在土地發展規劃過於保守,才導致今天土地供應捉襟見肘的局面。

政府公佈的《香港2030+》研究指出,本港長遠發展需要至少1,200公頃土地,該數字還沒有考慮改善居住的需求,有土地專責小組成員亦指出嚴重低估本港發展對土地需求。要增加土地供應、滿足本港發展需求,顯然要多管齊下。高爾夫球場、棕地、開發新界農地等途徑雖可在短中期內增加土地供應,但落實這些選項的難度絕對不容低估。

事實上,本港已發展土地的面積,只佔全港土地1,100平方公里的24%,其餘逾7成土地屬於綠化地或郊野公園用地。有專家估算,只要將1%綠化地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生態保育價值不高的土地釋放出來,足以解決100萬人居住的問題。而且郊野公園邊陲分佈廣泛,港九新界均有不同的郊野公園,可以滿足均衡發展的需要。凡此種種,都是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優勢所在。「居屋之父」鄔滿海曾指出,過去數十年本港郊野公園面積有增無減,長遠應該設立「可加可減」機制,善用郊野公園土地。

儘管填海、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難免會受到不同持份者的質疑和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比較快速、可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的有效辦法,可在短期內緩解本港市民的居住難題,造福市民。部分生態價值較低的邊陲地,在確保開發不會嚴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值得研究、善用興建公營房屋,造福市民,即使現階段不是土地供應的優先選項,但亦不應終止研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