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學者夥內地改良現有技術 長者骨鬆難「打釘」都有得醫
隨着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愈見普遍,全球每3秒就有一宗因骨質疏鬆症引致的骨折發生,幸近年骨科生物工程在矯形外科的發展屢見突破。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伍振民基金(骨科生物工程)教授呂維加聯合蘇州醫院共同進行、歷時逾十載的研究,成功優化現有的「骨水泥技術」,在加入含鍶(Strontium)生物活性材料後,促進骨頭生長。由於研究成果斐然,去年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當人年紀漸長,身體機能會逐漸走下坡,長者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的情況。過去三十多年,港人因骨質疏鬆導致髖骨骨折率增加了三倍。若長者遇到骨折,難以用傳統方法,如「打釘」及骨折夾板等固定。至於「骨水泥」並不含生物活性,雖能支撐骨骼,但因缺乏生物活性材料,不能令骨骼生長。
研究骨骼逾廿載的呂維加,積極為骨科及矯形外科尋找新的治療方法,他與研究團隊,聯合內地的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研究改良現有治療骨折的限制,該項目名為「骨質疏鬆性椎體骨折微創治療體系的建立及應用」。
拓微創方法 縮術後恢復期
新治療方法是優化現有的「骨水泥技術」,在傳統的「骨水泥」中加入含鍶生物活性材料,除了可以更緊附及支撐骨骼外,也可以刺激骨折周圍的骨骼生長,將骨水泥及骨骼融為一體。同時,為縮短病人手術後的恢復期,研究人員積極發展微創手術方法,可以更快更安全地進行手術。
為方便理解,呂維加將骨骼比喻為樹,樹幹會因老化而變得脆弱及鬆動,容易被颱風打斷。若把含鍶的「骨水泥」注射入樹幹裡,骨水泥除了可支撐着樹幹外,亦能刺激樹幹生長。
兩地分工合作 「強強」創佳績
香港院校與內地經常合作,呂維加形容,兩地合作可謂「強強聯手,必出好成績」。港大及蘇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前者負責研發新材料,後者主力微創手術,將新發明實施在臨床上。
他續說,兩地的合作優勢甚多,第一,雙方容易溝通,即使可用英文,但還是中文比較方便;其次,香港的市場較內地小,若要將研究成果實際運用在臨床上,內地可以提供較多的機會;在生物科技的領域上,需要的研究專員較多,而內地地大物博,有較大的人才資源。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呂維加現時正在研究如何預防骨質疏鬆,他引用《黃帝內經》中的「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指有了治療方法後,就是時候研究如何預防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