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籲摒棄「被規劃論」 確立機遇意識 尋經濟新增長點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朗文、沈清麗、李摯、郭天琪)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昨日在全國兩會精神宣講分享會上說,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主場」和「主角」,是大灣區規劃的參與者、制定者及實施者,不是被規劃,而是被重視、被關懷。與會的香港各界人士深表認同,表示「真相很容易出來,而特首林鄭月娥有很多提議也都被中央接納的。」寄語香港社會應該避免陷於「被規劃」之類的泛政治化爭論,確立機遇意識,為香港經濟尋找新增長點,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
港方提議多獲接納
全國政協常委、世衛前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大灣區發展已有機制,中央已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與廣東省領導及港澳特首等一起開會討論的,「真相很容易出來,而特首林鄭月娥有很多提議也都被中央接納的。」
她又說,這種商討模式讓她回想起在世衛的工作,「149個成員,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是為自己的利益去爭取,這是正常的,我作為總幹事,就是提供一個平台給他們去溝通和對話,而不是對抗,從而達到共識。」
她更奉勸年輕人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隨隨便便就信別人。
全國政協常委、工聯會榮譽會長林淑儀表示,特首林鄭月娥早前也講過香港高度參與大灣區規劃,「哪何來『被規劃』?」在規劃綱要中,有關人才交流、職業保障、社會保障等內容,工聯會也提出過,最後更被接納,「不只是官方之間的交流,民間與官方也有交換意見,這是我的親身感受。」
她強調,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就是要善用「一國」之本、「兩制」之利,而規劃綱要也有提及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
港是制定者實施者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榮譽主席吳良好表示,非常認同王志民主任的論述。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香港一直是規劃中重要的參與者、制定者和實施者,不僅不是「被規劃」,而是一直「被重視」、「被關懷」。大灣區規劃綱要給香港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香港社會應該避免陷於「被規劃」之類的泛政治化爭論,確立機遇意識,為香港經濟尋找新增長點,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施榮懷指,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角色定位都是十分清晰的,在國家不斷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香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見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主場」和「主角」地位也是十分清晰的。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指出,王主任以豐富內容、具體例子說明香港如何主動參與大灣區規劃,而非「被規劃」,並強調了香港必須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從而帶動自身發展,「香港發展得好,正是『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的有力證據,也是往後成功落實的根基。」
香港被關懷被重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蔡毅指,王志民主任的講話進一步明確了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及定位,香港從來都是被關懷、被重視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主場」和「主角」地位十分清晰,由此可見,香港在國家發展藍圖中的地位十分高。相信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將能更好地實踐「一國兩制」,絕不會因此而弱化「一國兩制」。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張俊勇說,國家的各項政策都是在各部門協調商議下產生的,國家對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定位是客觀且清晰的,香港的「主場」和「主角」地位十分清晰不動搖,相信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推進發展,或將在區內實現更多的制度創新,從而更好地實踐「一國兩制」,因此不存在破壞「一國兩制」乃至「被規劃」的說法。
代表委員分享:港與國家共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唐英年:架設服務平台 發揮雙重作用
今年全國兩會傳遞的正能量、發出的好聲音,展現了國家最新發展成果,必將為國家改革開放事業注入新動力,香港也定能從中受益,與國家同進步、共發展。
今年兩會是民主、團結、求實、奮進的會議,也是銳意改革、催人奮進的大會。香港友好協進會和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是愛國愛港的堅強組織,是團結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海聯理事發揮「雙重作用」的活動平台和工作平台。友協和協聯也將以更飽滿的熱情,積極行動,努力服務國家、服務香港。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善用專業服務 對接「帶路」市場
從這次兩會聽到一個重要的提法,就是:與世界其他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源於「一國兩制」、受益於「一國兩制」,也必將豐富「一國兩制」。這令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央為什麼給予香港作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首的定位,強調了中央為香港所打造的「主場」身份,以及在大灣區建設中,香港所處於的「中心節點」的地位。這也清楚地反映出中央和全國對香港的信任和重託,預示了今年將是推進大灣區建設全速落實的關鍵之年。
要實現灣區城市協同發展,必須首先致力實現區內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粵港澳三地可合組股份公司,進一步完善區內主要機場和港口設施的合作機制,提升共管共營水平,並善用香港在保險、仲裁、物流管理、貿易融資等高端專業服務優勢,跟區內其他城市打造聯營物流網絡,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朱葉玉如:發揮協同優勢 連通研產轉化
在新時代下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首先要明確將大灣區建設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實現這目標,一是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有很好的科技基礎,香港亦有三所大學進入了最新QS全球大學排名前50名,香港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科研教育資源,在前沿科學和國家戰略發展領域重點佈局,強化基礎研究。
二是要充分發揮大灣區的區域協同優勢,探索創新合作機制。在科技方面,香港有很好的基礎和國際化的優勢,大灣區有廣闊的市場和多元化的成果轉化空間,香港可以利用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打開更多的成果轉化的渠道,也可以為大灣區提供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橋樑。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大灣區的發展會導致香港的人才流失。我反而覺得,健康的人才競爭環境,一方面促使香港提升自我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來吸引人才,另一方面也為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多元化的空間。長遠來講,對於提升香港在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是非常重要的。
全國政協委員、惠州新動力主席樓家強:親子同遊灣區 加強交流效果
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交通便捷,「一地兩檢」提供通關的便利,一兩日的時間已經可以有十分豐富的行程,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探索為親子活動,讓家長一同參與,加強新一代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了解。也可加強推動姊妹學校的聯繫,擴大合作的空間,多利用互聯網為工具,建立開放課堂、一課兩講、同題異教等方式,加強交流效果。
大灣區實習計劃讓香港青年獲得工作和生活的體驗。我在不同的平台上組織香港青年前往內地實習交流,他們都很高興自己走出了第一步,真正體驗大灣區的發展。在未來的日子,希望大灣區實習計劃廣泛納入大學學分制課程,也希望有更多的企業提供不同的職位讓香港青年實習、試業和就業,從多方面鼓勵他們在大灣區找到自己的未來。
■香港文匯報記者 沈清麗、李摯、郭天琪 撰文/曾慶威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