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特稿】海量數據處理 「沖洗」照片兩年

2019-04-11

明明2017年已經開始觀測,為何「沖洗」照片花了兩年時間?香港文匯報記者從上海天文台獲悉,這是因為在 2017 年的全球觀測中, EHT 的每一台望遠鏡都記錄了大量的(每天約 350 太字節)數據。 這些數據被存儲在高性能的充氦硬盤上。 這些數據隨後被空運至馬普射電所和麻省理工學院海斯塔克天文台,在那裡, 還要被稱作相關處理機的高度專業化超級計算機對各個台站數據進行處理。最後, 借助合作開發的新型計算工具,這些數據被精心處理並用來生成圖像。

「要知道,我們是全球8大望遠鏡同時觀測,雖然這些射電望遠鏡沒有實際連接,但借助氫原子鐘精確計時, 各台望遠鏡實現了數據記錄的同步。」沈志強表示,例如在南極觀測的數據,「南極並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去的,比如我們4月去觀測,可能9月才能再去拿回數據,這樣的話,時間方面便又有了延長,但這個等待過程,也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據介紹,EHT 合作涉及來自非洲、 亞洲、 歐洲、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 200 多名研究人員。該國際合作正致力於通過創建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虛擬」 望遠鏡來捕捉最精細的黑洞圖像。

在相當多的國際投資的支持下, EHT使用新穎的系統連接現有的望遠鏡,成為了一種具有最高角分辨本領的新觀測設備。對於中國來說,參與此次事件視界望遠鏡大型的國際合作項目的科研人員達200名之多,其中,中國內地學者共16人,分別來自上海天文台8人,雲南天文台1人,高能物理所1人,南京大學2人,北京大學2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人,華中科技大學1人。■香港文匯報記者 倪夢璟 上海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