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探 丹青聖手古今夢

2019-04-25
■石濤《苕溪詩意圖》■石濤《苕溪詩意圖》

「一濤居」珍藏追溯清初至現代墨痕隱喻

中國的傳統畫作奠基於實景,以呈現畫家心中意境或寄託個人情感,其目的並不在寫景,而是寫意。日前,一新美術館舉行「丹青夢:一濤居藏品」展,展出由「一濤居」所藏近50幅的中國繪畫,當中包括22位名家的作品,如清初著名「四僧」中的八大山人和石濤、二十世紀初力圖改革新國畫的高劍父和徐悲鴻,以及在傳統中尋求突破的齊白石和張大千等。展覽囊括清初至現代多位國畫大師的作品,作品橫跨數百年,通過畫作內容、技法及題識等,一探他們在作品裡蘊含的「丹青夢」。■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表示,「丹青」意指繪畫,把展覽取名為「丹青夢」十分浪漫,「夢有分美夢、惡夢,但在中國人的畫上面所表達的夢,完全是美夢。因為不管是什麼題材,中國畫家在每幅作品中寄情比現實更美麗的意境,或寄望比現實更快樂的生活,他們把技法、題材、寓意融成一體,使作品蘊含更豐富趣味,內外皆美,這就是中國畫的民族精神。所以中國畫其實是寫意畫,讓中國人陶醉在畫中美夢。」他又指,透過展覽,希冀觀眾可從更多角度品味作品,找出畫作所表達的盼望和隱喻。

石濤畫作追思聖賢

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其作品《苕溪詩意圖》高逾3.5米,屬石濤罕有的巨幅傑作。作品最上方題了來自北宋的書法家米芾的六首詩,詩中內容是米芾從無錫到苕溪探望朋友時所創作的,而石濤則大膽地把米芾六首詩的內容用畫演繹出來,把米芾到苕溪所見的意境畫出來,石濤所錄詩句與原詩稍有出入。而畫中人物可能就是米芾和其友人。

楊春棠在講解此畫作時表示,古代人們生活中能獲取的資訊不及現今多,當畫家們看到有哪位聖賢值得讓他們成為榜樣時,他們就會去追思,會畫畫作紀念,「在這畫中可見,中國人畫畫視寫生為『習作』,並非『創作』,所以石濤畫此畫時是取景,並非把詩中描述的全景都繪下,而是把他心中認為的美好景色在畫中呈現。」楊續說。《苕溪詩意圖》糅合多種用墨手法,全圖分為前、中、後景。

張大千《青綠山水》是其繪畫後期的作品,他在繪畫後期因雙眼患白內障而視力轉差,但他並沒有放棄繪畫,反之用潑墨、潑彩的繪畫方式取代細緻入微的工筆畫。張大千先在絹面塗上金彩,後把顏料潑至絹面上,因絹面被金彩覆蓋後變得平順,所以墨彩在畫面上容易造成流淌的形態。畫中大多運用石青、石綠、墨黑的顏色進行潑墨潑彩,不同色彩滲透其中如花花世界般。作品帶出生氣勃勃之感,這也是張大千的「美夢」。

徐悲鴻揚民族精神

受西畫影響的徐悲鴻較追求寫實感,古人描繪雪山,多以線條勾勒後再敷色,但徐悲鴻則烘染雪山的明暗向背,以加強層次感,這也是西洋水彩畫的技法。

展覽中展示的《雪景》正是以此方法創作,該作品描繪的雪山是世界第二高峰、位於巴基斯坦與中國邊界上的喬戈里峰。徐悲鴻望用此畫發揮民族精神,以畫報國。又因以前人們多以看「公仔書」作娛樂,令徐悲鴻明白到繪畫是很有效果的宣傳工具。因此他畫高峰,高峰難攀,但若要成功攀上高峰就必須有努力不懈的心。他用畫提醒人民即使身處低谷也不要放棄,只要力求上進,則可達事業高峰。

在場亦有展出徐悲鴻與齊白石共同創作的作品《雙雞芭蕉》,二人畫風大相徑庭,但是同樣講究寫生。徐悲鴻先在紙上畫上公雞和母雞,更以透視法處理提足和俯身的姿態;齊白石則在紙上以大筆寫意法去描繪芭蕉葉,芭蕉象徵美人。而每天近曉之時聽到的是雞啼,雄雞代表威武,公雞和母雞配成一對則代表愛情,把芭蕉葉畫在母雞旁表示母雞是美人,因此整幅畫則是有「英雄配美人」之意。

丁衍庸畫出寫意感

馬駘的《松鹿靈芝》則訴說了一個簡單的故事--鹿是否一定會找到靈芝?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鹿有長壽之意,亦是唯一能找到靈芝的動物。但在現實中,看到鹿的出現也不代表能找到靈芝,因此,馬駘畫的並非現實,而是夢境,馬駘希望夢境能成真,所以便以畫帶出心中的期盼,作品畫意為「萬物皆吉祥」。馬駘善於佈局,畫中前景畫上石塊和靈芝,雙鹿稍立於後,後景畫上山石和瀑布,層次分明,製造出立體深邃。

丁衍庸最先學習西洋藝術,後來受到八大山人的感染,傾向簡約寫意的風格,他的創作用色大膽鮮艷,其筆下的人物和動物則帶點卡通化、幽默感,畫風屬於創新派。他的作品《荷塘野趣》也帶給人戲劇般的喜感,畫中雙鳥和青蛙兩眼圓瞪,荷花、高石等造型簡約,這畫不求形似,而是只取意態。丁衍庸所繪畫的全都是一些司空見慣的動植物,但卻能帶出和諧、歡樂的感覺,他也藉此作品表示連細小的動植物也生活得愉快時,普通百姓不用大富大貴的生活也可以很開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