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中文視野】騎士俠士 似而不同

2019-05-17

中世紀的歐洲與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可謂十分相似,各國交戰頻繁,封建貴族階層為穩固自身的權力,便建立他們的騎士軍團來統一力量。凡能以馬匹裝備為封主參戰並接受冊封者,皆可為騎士;國家又以采邑作為騎士制度的經濟基礎,進行層層分封,人們皆以受封為騎士感到自豪。

在此一制度下,不同等級的貴族(公、侯、伯、子、男)皆可爭取這份榮耀;如平民想成為一名貴族,則必須先成為一名勇武的騎士;平民想成為一名騎士,便需要經過侍童、扈從和騎士三個階段的封建騎士教育。

在封建體制中,騎士同為封建貴族階層,一方面作為自己領地的主人,享有封建制度所賦予的權利,另一方面,騎士作為貴族的附庸,封建義務決定他必須向之效忠,為封主提供軍事性質的服役,甚至隨之征戰。

在中世紀封建割據的政治狀態下,騎士為保護或捍衛自己的權利與榮譽,往往會通過決鬥來解決矛盾(包括宗教問題、社會不公、私人糾紛等);打仗私鬥、持劍縱橫對騎士來說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獲得榮譽財富的途徑。

騎士所遵循的忠誠、榮譽、勇敢的思想精神,直接體現了封建傳統價值取向,也使騎士在紛爭不斷的歷史舞台中有其高大形象,於文學作品中演繹不同的傳奇故事。

中古高地德語詩人哈特曼.封.奧厄(Hartmann von Aue),便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對騎士有這樣的描述:「我是一名騎士,騎馬出行,尋找一個男子,像我一樣武裝起來,願與我格鬥。他要是能打倒我,就會提高他的聲譽;我要是能戰勝他,就會被看做是英雄,我將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

由於騎士勇敢高尚、不平則鳴、愛惜名譽的形象,和中國俠客有其相似之處,有些論者便將「俠」譯為knight,然而兩者所蘊涵內容其實不盡相同。

概括而言,「俠義精神」涵蓋多種道德規範,包括:仁、義、禮、勇、忠誠、克己等,這些特質往往受到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影響,使「俠」在中國文化中,是特別的存在。

與俠義精神相比,西洋騎士所代表的騎士精神,一方面追求部分與中國俠義精神相同的特質,顯示西方民眾對騎士與中國人民對俠客一樣,有茯萓P的期許。

另一方面,中國的俠士雖有出身名門的,但也有不少是出身草莽而一直身處正統邊緣,而仗勢凌人的權貴往往是他們與民眾的共同敵人。

騎士制度與貴族階層則有荓K切的關係,騎士可說是為貴族服務的存在。西方的騎士需進入貴族制度並接受冊封方為騎士,意即他們終歸會脫離民眾而成為貴族的附庸;而此點正正明確標示出中國俠士與西洋騎士的不同。(俠.義.道系列之三)

■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嘉鶶掑h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