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經濟 > 正文

巴曙松倡「金融+」概念拓大灣區

2019-05-23
■巴曙松稱香港和內地的金融集聚區不是一個互相競爭的概念,而是一個互相需求和帶動的概念。 曾慶威  攝■巴曙松稱香港和內地的金融集聚區不是一個互相競爭的概念,而是一個互相需求和帶動的概念。 曾慶威 攝

籲莫忽略澳門重要性 設葡語系人幣離岸中心可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以「大灣區金融創新與機遇」為主題的2019新浪飛亞論壇昨在香港舉行,港交所(0388)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出席論壇時表示,全球大灣區產業結構有一個共性,就是「金融+」,從歷史數據發現香港和內地的金融集聚區不是一個互相競爭的概念,而是一個互相需求和帶動的概念。他又提出,澳門可以作為葡語系國家中國金融機構海外離岸區域管理中心,以及在大灣區推廣歐盟金融機構的單一通行證制度,讓企業憑該通行證可在大灣區自由開展業務等多項建議。

巴曙松指出,2018年深圳的GDP首次超過了香港,這給香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對於香港在大灣區的獨特競爭優勢不在於經濟規模有多大,更多的體現在它獨特的金融功能發揮。他舉例指,如內地的錢要進行國際資產投資,國際的錢想配置內地的資產,這些成為香港市場上非常活躍的力量。「香港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把內地的資產提供給國際的資金,把國際的資產提供給內地的資金。我們在中間提供相應的產品、平台和渠道。」

他續指,在其他地區,同時有兩個金融中心往往就有非常強烈的競爭。但是香港和內地的金融集聚區不是一個互相競爭的概念,而是一個互相需求和帶動的概念。他表示:「當內地產業擴張很快,到一定時候需要國際擴張,就可以上H股、國際併購。國際併購要開拓內地市場,就到內地上。它更多是相互的帶動,相互的需求。」

倡設單一通行證制度

巴曙松建議,在區分港珠澳地區,也不能忽略澳門的重要性。澳門在粵港澳地區人均GDP是最高的。它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地域狹小、規模小、產業結構單一,但規模優勢可以作為葡語系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可以作為葡語系國家中國金融機構海外離岸區域管理中心。中國金融機構企業走出去,要在葡語系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可以在澳門設一個區域管理總部。因為法律體系和語言便於溝通;也可以採取港澳獨特體制,包括跨境金融、綠色金融平台和金融科技、智慧金融的發展和探索。

另外,他又建議,大灣區可參考歐盟設單一通行證制度,即一個監管機構審批同意了,其他的監管機構也能夠在大灣區不同地區進行金融業務的經營。服務自由、設立自由,保持最低限度的協調。這個做法在大灣區裡,有利於克服三個監管體制帶來的監管成本的上升,同時以最大的便利,也保留了不同監管體制之間的優勢。

金融科技助低成本融資

同場的WeLab虛擬銀行董事局主席陳家強亦發表演講指,談大灣區當然要談金融科技,他覺得金融科技是解決企業融資問題、解決個人的財務問題和個人的財富管理的問題。金融科技是用科技把金融的服務做細化,能夠做到低成本,並配合企業和人的需要。在發展大灣區的時候,很多企業會碰上融資問題,大家應知道怎麼用科技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對香港很重要,香港是金融中心,我們提供金融科技讓大灣區的居民可以受益。」陳家強認為,大灣區發展的時候將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進行更多互聯互通。而金融科技本身可以解決很多的民生問題,也可以解決監管方面的問題。他建議,香港金融中心以後要走的路一定要走金融科技的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