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制裁拘捕虧損吞併 美國「肢解」阿爾斯通

2019-06-01
■阿爾斯通被美國通用電氣併購。 資料圖片■阿爾斯通被美國通用電氣併購。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美國花舉國之力打壓一家深圳民企,美國背後有何不可告人的目的?爆紅新書《美國陷阱》或許能提供一些啟示,而一切都從2013年4月14日──即《美國陷阱》作者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Frédéric Pierucci)在紐約甘迺迪機場被捕開始。

皮耶魯齊當時是法國阿爾斯通鍋爐部全球負責人,美國司法部指控他涉嫌商業賄賂,並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的巨額罰款。2014年阿爾斯通將包括電力業務的大部分資產,出售給業內最大競爭者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皮耶魯齊也直到去年9月才走出監獄,獲得自由。

業務領先美企 成華府眼中釘

為何美國會盯上阿爾斯通?彼時的阿爾斯通年營業額可達160多億美元,擁有員工11萬人,公司業務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能源、輸配運輸、工業設備、工程承包及船舶設備的領先者,有法國「工業明珠」美譽。「世界上每4個燈泡中,就有1個燈泡的電力來自於阿爾斯通的技術」,中國內地很多能源和輸變電設備如三峽大壩都由阿爾斯通生產。這家法國公司已經成為美國多家大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也是美國司法部門的「眼中釘」。從2010年開始,美國有關部門對阿爾斯通進行調查,目的就是要查到阿爾斯通如何用「不公平」方式,在美國以外獲得數十億美元大單。

逮捕皮耶魯齊後,美國司法部繼續對阿爾斯通施壓,美國當局又在其他地方逮捕了皮耶魯齊至少3名同事。遭美國這樣一番折騰,阿爾斯通已經深陷行賄醜聞、面臨美國司法部巨額罰款,以及業務經營虧損的絕境。這時,一直窺伺阿爾斯通的主要競爭者──美國通用電氣出現了,向阿爾斯通拋出收購和整合方案,策動和實施併購。通用電氣在過去十年間,通過這種和美國政府出奇「合拍」的方式,至少收購了4家跨國公司。

在皮耶魯齊看來,這種行為與「勒索」毫無區別。2010年阿爾斯通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290位。被收購後直接從世界500強榜單裡消失。通用電氣首席執行官謝夫.伊梅特並沒有兌現任何在收購時的承諾,實施裁員、業務外判、重組能源部門等措施,今年以來已宣佈裁員4,500人。如今的阿爾斯通已經「支離破碎」。

收購後大裁員 實行部門重組

自2008年以來,被美國罰款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達到26家,其中14家為歐洲企業,當中的5家是法國企業。歐洲企業支付的罰款總額將超過60億美元,比同期美國企業支付的罰款總額高3倍。而僅法國企業支付的罰款總額就將近20億美元,並有6名企業高管被美國司法部起訴。另外,中國的中興通訊,去年也遭美國制裁,主要業務一度「停擺」54天,最終支付罰款10億美元。受罰款拖累,中興去年度業績由前年的賺45.68億元人民幣,轉為虧損69.8億元人民幣,元氣大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