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跨境消費有保障 力促灣區一體化

2019-06-01

粵港澳大灣區消費投訴轉辦平台昨日正式開通,今後無論港澳消費者對廣東省消費的投訴,還是廣東省消費者對港澳消費的投訴,都可以在居住地實現「一網轉辦」,省卻了異地投訴的煩惱,從而更好地保障跨境消費的權益。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日益深化,消費投訴平台的互聯互通,證明中央以至各省市政府,都想方設法為保障大灣區內人員流動提供了制度保障,將有助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香港應當更有信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此前和廣東省內5個地市簽訂了消費維權合作協議,今次則是廣東省消委會與香港消委會簽署《粵港消委會消費維權合作協議》,正式開通粵港澳大灣區消費投訴轉辦平台,建立跨境消費糾紛快速處理機制。

所謂「民生無小事」,長期以來,珠三角是香港最重要的發展地,也是最重要的消費客源地。2018年全年6500萬人次的訪港旅客中,5100萬是內地旅客,佔總數的78%,當中珠三角是與本港人員交往最密切的地區。與此同時,隨着中央和各省市政府接連推出便利港人的措施,港人北上就業、就學、生活、養老成為趨勢,港人在廣東省內買樓、就醫引起的消費糾紛時有所聞。

一方面,跨境消費維權平台的建立可以提升本地消費保障,完善市場環境。過往,內地遊客在香港最常見的消費糾紛是在藥店購買藥材或參茸海味時,遭遇報價不清、「以両代斤」等欺騙手法。遊客固然可以向本港消委會投訴,但由於遊客只作短期逗留,要來港跟進投訴成本太高,因此除非數額巨大,否則很多都放棄追究。而一些不法商人正是睇準這個漏洞,肆意宰客,破壞市場環境。

實現「一網轉辦」,消費者在港澳、廣東省任何一地產生消費糾紛,均可向居住地的消委會投訴,遠程調解,讓消費者實現在地維權,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消費者跨境消費的權益。消費者後顧無憂之後,來港消費自然可更放心,對促進消費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本港市民近年亦熱衷在內地網站網購,快遞來港,享受物美價廉的商品。但一旦遇上貨不對辦,也面對跨境維權的困難。跨境消費維權平台讓本港消委會介入協助調解,可以大大增加港人對內地市場的信心。

國務院今年2月正式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要求珠三角各市攜手香港和澳門共建大灣區城市群,在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構建等方面先行先試。在這個大背景下,建立大灣區跨境消費保障平台,對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有着現實而深遠的意義。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在一篇網誌中表示,對有志創業的香港青年而言,現在面對的市場不再只局限於香港700萬人口,而是大灣區內的6700萬人都是香港的「本土市場」。這個龐大的「本土市場」需要一個統一的消費維權平台,也需要更多的制度、服務方面的配合,才能運作暢順。

粵港澳大灣區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特色創下全球先例,在多方面都需要以創新機制推動市場融合,消費者維權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期待三地政府借鑒其經驗,在市場融合上不斷創新,為人才、物流、資金等各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打破藩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