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龍頭企業着力研發 自主品種市佔率達95%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初夏時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天吉泰鎮興豐村農民李子元又買來SH363等國產種子,計劃種植50多畝食用向日葵。「我用的品種由本土企業研發,產量高,商品性好,每畝地能產500斤、淨收入1,000多元(人民幣,下同)。」他說。
地處河套平原腹地的五原縣是中國食葵種植規模最大的縣和全國向日葵產業基地,每年食葵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佔全國食葵種植總面積的1/7。
「美葵」曾逼退「中國種子」
李子元種植食葵已有20多年,剛開始種植的品種大多是自留的傳統國產葵花種子,產量等方面沒有優勢。當時美國的食葵雜交種產量高、效益顯着,被大量引入中國,「洋」種子逐步佔領了中國食葵種子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食葵雜交種在中國的播種面積從最初的300萬畝擴大到700萬畝。「美葵」一步步主導種子市場,而中國常規種一度幾乎退市。
這一情況隨着近年來中國相關龍頭企業着力研發優良國產品種而發生了逆轉。
華企斥鉅資研發新品種
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葵花產業聯盟理事長張永平介紹,從2009年起,他們投入鉅資進行自主研發,已推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和推廣價值的突破性品種SH363。
與「洋」種子相比,SH363的抗病性、商品性更好,每斤可多賣一元錢,平均每畝可增收500元至800元。
近10多年來,中國向日葵產業技術體系培育出一批抗病性強、優質高產的食葵雜交新品種,如「龍葵雜1號」「JK103」「科陽1號」等,種植效益普遍較好。
張永平說,近幾年,中國食葵種植面積穩定在800萬畝左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葵品種市場佔有率達95%以上,國外食葵雜交種已退出壟斷地位。
業界:需重視創新試錯推廣
食葵種子實現自主研發,並受到農民的廣泛歡迎,離不開育種人的默默付出和科技攻關。作為中國國產知名品種SH363的第一選育人,張永平表示,成功的重要環節包括加強研發、重視選育、推廣品牌。
「科技研發是自主創新的關鍵。」張永平說,他的公司目前建有全國首家向日葵技術研究院,累計投入科研資金8,000多萬元,建成國內領先的現代化向日葵科研中心和向日葵種質資源庫,設立分子實驗室、研發育種基地和育種測試基地,聘請國內外向日葵育種專家組建研發團隊,攻關抗病害等科技難題。
「品種選育是種子研發的重要途徑。」三瑞農科向日葵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馮九煥說,為加快品種選育,他們一年四季進行不間斷的品種試驗,主要涉及快繁加代、抗病害研究等工作。「好的品種要兼顧適應性、豐產性、商品性,只有經過大面積種植才能優中選優。」她說。
「品牌推廣是種子國產化的必要手段。」張永平說,與純粹的學術研究不同,他們圍繞市場搞研發、利用科技搞生產,推廣市場品牌。
他們的合作種植基地面積超過6萬畝,公司技術人員負責提供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有效提高了推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