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期刊前日刊出迄今最大型的同性性行為基因研究報告,指出並沒有特定一種基因,會令人類出現同性性行為,但證實基因與環境因素的複雜組合,會影響一個人是否擁有同性伴侶,就等於一個人的身高不止受遺傳影響,亦同樣受飲食或童年活動量影響。
研究分析了英國UK Biobank及美國23andMe兩個基因庫中,超過47萬人的基因,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再以問卷調查對象是否曾進行同性性行為。研究發現,多達數千種基因變異可能與同性性行為有關,或是與其他非遺傳因素互相影響,但大部分影響均非常輕微。
5種基因影響較明顯
在這些變異當中,5種基因變異的影響特別明顯,其中一種與脫髮有關,證明同性性行為或與性荷爾蒙調節有連繫,但這5種基因變異各自的作用仍屬「非常微小」,在問卷調查中自我回報同性性行為的個案中,只有不到1%的人有這種變異。《科學》期刊評論研究時,亦特別提到這5種基因變異影響極之輕微,不可能用作預測、干預或所謂「治療」同性戀行為。
1993年曾有科學家提出性取向只受一種名為Xq28的基因左右,今次報告再次推翻這個說法。不過研究人員承認報告仍有不足,因為研究聚焦同性性行為,而非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同時實驗對象主要是歐洲人血統,無法得知在其他種族是否有同一結果。
■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