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70周年成就展 盡覽祖國與港澳親情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楊帆、江鑫嫻 北京報道)《偉大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昨日在北京展覽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展覽按年代線性邏輯來展開,港澳台相關內容按照時間順序穿插其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中英聯合聲明》、港澳基本法、港澳回歸祖國交接儀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珠澳大橋開通、港澳台居民申領內地居住證、香港進入全國高鐵網等分別以圖片、視頻及實物形式一一呈現。觀眾紛紛表示,通過展覽可一覽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生的巨變,對於生於這個偉大時代而感到無比自豪。還有人表示,希望港青能多到內地來,實地了解國家發展。
展覽借助圖片、視頻、沙盤模型等方式,將觀眾帶入「時光隧道」,重溫國家成長發展歷程,其中不乏港澳相關內容。現場以圖片的方式展示:1972年,聯合國將香港、澳門從反殖民主義宣言適用的殖民地名單中刪除,明確了香港、澳門不具有殖民地地位,屬於待收回中國領土,即不存在所謂「民族自決」或「獨立」的問題;1982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概念;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聯合聲明等內容。展覽亦專門介紹了香港基本法及澳門基本法。
在港澳回歸祖國展示板塊,通過回歸交接儀式、解放軍進駐香港的圖片,以及國旗、區旗、回歸交接儀式中使用的禮服及文件等實物,再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激動時刻。展覽還以圖文形式展示,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對今後更好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提出4點意見: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始終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始終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中央支持港澳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出現在「時間隧道」的多個節點。展覽中提及,港澳回歸後,特別是2003年下半年以來,為應對SARS疫情和擺脫亞洲金融危機對港澳經濟的影響,促進港澳經濟復甦與發展,中央政府和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充分溝通,出台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推出「個人遊」等政策措施。現場還設有多個電視屏幕介紹港澳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
展覽載盡家事國事
展覽在條目和展品設計上既突出了「國事」、「大事」和「大國重器」,又強調老百姓身邊的「家事」、「小事」,這在港澳台展覽部分亦得以充分體現。除了介紹時政大事外,展覽還通過數張黑白圖片,介紹了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設情況。該工程是為解決香港淡水供應困難而建設的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進一步加深了粵港兩地同飲一江水的骨肉同胞親情。
展覽的時間軸進入2018年,出現很多與港人息息相關的內容。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符合條件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在內地申領居住證,能在居住地享受到與內地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務;9月,京港高鐵開通運營,全長2,440公里,香港進入全國高鐵網;10月,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開通。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三地民眾而言均有利好。展覽特別提到,大灣區建設規劃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文物推進,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陸續出台。
觀眾籲港青多北上
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參觀者尤先生表示,透過這一展覽重溫了國家70年來發生的巨變。看到展覽中涉及香港的相關內容,他說:「可見國家的發展成就了香港的繁榮,香港也為國家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聽說香港社會現在情況不是很好,建議香港的年輕人多到內地來走一走看一看,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