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何花 深圳報道)中美貿易摩擦已對科研人才的流動方向產生影響。隨着特朗普政府對包括華人科學家在內的非美國裔科研人員實施不友好的簽證政策,大批中國科研海歸加速回國步伐,形成一個「回國潮」,深圳成為科研海歸的新選擇。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了其中數位,這些人才的經歷大多相似,內地名校本科畢業,美國或香港名校深造,隨後在美國科研機構工作。在他們看來,深圳已成為了中國科研工作者新的聚集地。但深圳並不應止於此,而應該成為全世界科研人才的聚集地。怎樣創造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文化,激發人才的創造力?深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工作了3年後,今年35歲的王言選擇回國,成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一名副研究員。對深圳的第一印象是溫暖,與之相伴的是一種年輕活力的氣氛。「明尼蘇達州的冬天有半年之久,下雪時候-30℃。每個人都恨不得永遠都不出門,生活就像一個臃腫的老人。」
政府對科研支持力度大
來到深圳工作,給王言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個人像按下了「快進鍵」。「以往在美國,實驗室的同事每天9點鐘上班,工作到10點,來一杯咖啡可以喝半個小時。下午4點就下班,每天工作時間只有大約6個小時。在深圳,下午6點能下班就算早的。晚上回到家之後,還要再研讀各種論文、資料。總共算下來,工作的時長大約在美國的兩倍。」
兩地對科研人員的考核制度也不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對於每個科研人員每年都有考核,考核指標也是量化的。在美國,雖然每年也會對科研人員進行考核,但是考核的內容比較寬泛籠統,4-5年科研無法取得成果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在深圳的科研壓力會相對大一點,但是科研氛圍比較活躍,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比較大,對於尚未有業內重要頭銜的年輕科研人員,來到深圳可以有各種人才補貼,申請項目有着大量的科研經費。對於想要「建功立業」的年輕人,深圳尤其具有吸引力。
盼科研在祖國開花結果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有科研方面的高級人才選擇回國時,輿論往往稱其放棄優厚待遇,為了愛國熱情「毅然回國」。但現在,人們心態更平衡、更理性。陸洋坦言,「更希望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祖國開花結果」。
近年來,國內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給了年輕科學家相當多的成長機遇,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科研人員的薪水和科研經費都表現不俗,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了成長的沃土。政府高效率的服務、優惠的稅費補貼和人才激勵機制,為他們歸國掃清了障礙。
身為南京人的王言,在來到深圳工作之前,對深圳並無了解,但他卻熟悉深圳的「孔雀計劃」。他坦言,「孔雀」在北美學術界的華人中間幾乎人盡皆知。決定回國之後,他開始申請國內的科研機構,2個月之內就得到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回覆,並迅速為他辦妥了一切入職手續。「與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不同,深圳的科研經費發放並不太看重研究者的title,對年輕人更友好。」王言來到深圳被評為深圳市和南山區兩級領航人才,總數可拿到逾百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補貼,分為五年發放,比當時聯繫工作的其它一線城市待遇要好。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有無法抗拒的條件,比如在非常、非常頂級的實驗室獲得一個職位,在美國獲得了頂級title,否則大多數人都會傾向於回國了」。根據中國一家政府研究機構去年發佈的招聘啟事,中國博士後研究員的年薪現在達到60萬元,幾乎是美國同一崗位平均薪酬的兩倍。
即使在中美兩國獲得的薪水並無差距的情況下,中國國內科研經費更充足的優勢愈來愈顯現。陸洋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給予高校的科研經費增長迅速,曾有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浙江大學一所學校的科研經費就相當於香港8所高校之和還多。作為深圳的兩所高校,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大學在科研經費方面在全國可堪稱名列前茅。回國工作後的7年內,陸洋和他的合作團隊先後申請到的科研經費近千萬元,其中大部分來自深圳市科創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