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科研成果與生產端的無縫對接讓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陸洋印象深刻。 「我們在實驗室的成果是否能夠在市場上生產應用,可以直接在工廠生產線上得到驗證,1至2天就可以得到答案。」7年前,剛剛獲得美國傑出人才綠卡(EB-1A)的陸洋,放棄了留美機會,選擇回國加入了香港城市大學。在入職香港城市大學一年後,因學校推進實驗室技術成果產業化,陸洋也看準了這一發展機遇。他將學校的一部分科研項目轉移到深圳,加入了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納米製造實驗室,成為實驗室主任,承接了多個國家、廣東省、深圳市級重點研究項目。
目前,陸洋和自己的博士後學生們正在就團隊的一項「超級竹子」的環保新材料項目和珠三角相關企業進行對接,希望能夠在目前國內加速推進的可持續製造產業中得以應用。
陸洋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員包括兩名在站博士後,以及數位在讀博士及碩士研究生,致力於微納高精度製造。攻關的重點方向包括仿生多級結構設計,3D打印,以及輕質高強複合材料和力學超材料的研究。
科研成果在《Science》發表
他回憶,以前即使在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做研究,周末校園也是很安靜,幾乎停擺的。來到深圳則很大不同,周末安排滿了各種學術會議、論壇,有時候還要給創新創業大賽做評委。往返香港和深圳6年來,他坦言確實很有成就感。陸洋課題組帶出了6個博士生、3位碩士和多名博士後,主持完成了5個國家和省市級的科研項目。帶領團隊的科研成果,其中一項發表在著名的《Science》雜誌上,讓陸洋充滿了成就感。他坦言,「得到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的肯定並不容易。」回國後比美國的工作量確實大很多,看着自己團隊完成了這麼多的科研成果,他有一種小小的自豪感。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花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