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瀏陽河》、《茉莉花》、《我的中國心》......在鄭州舉行的平頂山市「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來自平頂山葉縣縣衙許公寧編鐘演奏團的表演吸引了不少人駐足,當編鐘、編磬、琴瑟、笙竽、古箏等相繼呈現,觀眾彷彿置身春秋戰國時期的「金聲玉振」之中。
據介紹,編鐘是中國古代的禮樂重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國古代在重要的祭祀、慶典、迎接外賓等場合,宮廷會派樂師演奏編鐘。在古代,編鐘是統治者專用的樂器,也是名分、等級和權利的象徵,只有在天子、諸侯行禮作樂時方能使用,就是「鐘鳴鼎食」。
而葉縣編鐘是2002年3月在葉縣發掘春秋時期許國國君許公寧墓時出土,約為公元前600年鑄造,共37枚,由8枚鎛鐘、20枚甬鐘、9枚鈕鐘組合而成,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春秋時期三套組合式編鐘,是目前我國出土時間最早、最完整的一組編鐘。每枚鐘都能發出兩種不同音高的樂音,還能旋宮轉調,演奏出古今中外各種樂曲,此套編鐘現藏於葉縣博物館內。
據演奏者王星星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自己和團隊其他成員都是有一定音樂基礎的,但要想用這套編鐘奏出完整而美妙的曲子卻不容易,「至少練習了一年時間。」尤其是負責敲鎛鐘的鐘槌,特別沉,一個上午演奏下來,胳膊都抬不起來。香港文匯報記者掂了掂半人高的實木鐘槌,大約有十斤重左右。
而此次在鄭州展出的編鐘為葉縣編鐘的復仿製品,音色與原編鐘可媲美,專於演奏團隊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亦代表了河南省文物復仿製產業的發展水平。「由於發佈會在11樓舉行,編鐘的柱子很長很大,無法進電梯,我們是走台階一步一步抬上來的。光安裝都用了四個小時的時間。」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葉縣編鐘演奏團在2018年深圳國際文化博覽會上亦驚艷亮相,獲得了優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