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助學生銜接高中 三向度強化課程

2019-11-04

通識教育屬於跨學科學習領域的學科,學生在學習中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特別是所需要的學習元素,不單限於六大單元內,亦涉及近年教育局在《學會學習2+》文件所提到的共通技能、首要價值觀培養及八項主要更新重點的培養。為了裝備學生銜接高中各個學科的學習階段,學校和教師可以從初中課程的廣、博、和精三個向度,處理初中課程。

在「廣」的向度上,需要讓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在八個學習領域具有均衡學習經歷。因此學校可以利用教育局推出的不同課程領域綱領及檢視工具。先統一檢視學校和學科本身的初中課程,以確保學生在不同學科能獲得堅實的基礎知識,並在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方面均有良好的發展。

以與通識教育科聯繫最緊密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為例。該學習領域共分為六個學習範疇,包括個人與群性發展;時間、延續與轉變;文化與承傳;地方與環境;資源與經濟活動;社會體系與公民精神。

這六個範疇,也由不同學科如歷史、經濟、地理等,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知識基礎、技能和人文素養為主軸的價值觀。因此,學校定時檢視現時的學科架構,亦可以為學校就相關的學習領域檢視課程內容,可以一方面提供跨科協助的機會,亦避免各科在推展上內容重複,保持學生學習的連貫性。

第二個向度就是「博」,這個「博」並不是知識內容的「博」,而是在學習歷程設計上,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學與教設計。在施教時,教師可以一方面識別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風格,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以照顧學習多樣性。同時,教師亦要透過如小組協作、分組討論、實地考察、專題報告,以至融入跨領域如藝術、戲劇等活動組合, 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初中時,可以集中開拓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同時,讓他們習慣多樣性的學與教策略,亦有助於高中在課堂及課堂延展上,加入一些如融辯入教、專題探究、以評促教等學習模式,拓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並進一步推展深入學習。

最後就是課程「精」度的考慮,相關的處理可以參考教育局資優課程架構層階作規劃。第一層可以對全體學生作一致性的深度學習經歷規劃,如透過跨領域及科組的遊學,輔以鷹架設計,建構學生的語文書寫、溝通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及協作能力。

到第二層可以就初中具有相關學科特長的學生或班別,以學生為本設計特色課題,引入跨科組合作。以歷史科為例,可以與科技學習領域合作,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元素,拍攝短片或製作動畫。

最後一層就是為個別學生提供校外的比賽、活動的延展學習機會,除讓學生獲得專家指導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視野和創造成就感。■洪昭隆 天主教培聖中學助理校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