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是澳門回家的年份,這一年漂泊在外的澳門終於回歸到祖國的懷抱。而對當時的王一濤來說,1999年也具有特殊的意義。那一年他剛好獲得國家科技部批准,擔任中醫藥第一個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後來,在澳門的18年間,王一濤立足澳門中西交匯的文化優勢以及「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推動中醫藥行業發展。如今,中醫藥產業化已經成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重要戰略部署以及新興產業之一。
王一濤首次來澳門是時任特首何厚鏵邀請,被寄予協助澳門發展中醫藥教育和科技產業的厚望。18年來,在為自己畢生熱愛的中藥事業奉獻的同時,王一濤也親身參與並見證了澳門的發展。
「三和」成實踐「一國兩制」亮點
澳門回歸20年來日新月異,王一濤用一個「和」來形容澳門的特點。「澳門社會政通人和,澳門城市寧靜祥和,澳門市民溫馨平和。」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經過20年艱苦奮鬥,澳門成為融匯「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亮點。
談到澳門這20年來最大的變化,王一濤憶及,初到澳門時,澳門還只是一個科技貧瘠的小城,如今誕生了首個集中醫藥、微電子、智慧城市和月球等四個全國首屈一指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群體的跨越式變化。從中他也感受到澳門特區政府「把推動中醫藥研究當做工作重心之一」的熱情與決心。
「我來到澳門之後,當時澳門大學校董會主席謝志偉博士和姚偉彬校長盛情邀請我到澳大,希望按照我對中醫藥的理解和瞻望,找到中醫藥科學證據,創新發展現代中醫藥。」王一濤先後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等項目30餘項。令王一濤印象最深的項目之一就是澳門科技發展基金資助的第一個項目《中藥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系統研究》,「正是有了澳門科技基金的大力資助,我們團隊才能聚焦中藥質量並取得一些進展。」
後來王一濤的創新探索得到澳門政府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10年由他牽頭申報的,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的中國第一個中醫藥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落地澳門。他表示,澳門政府的支持是他做出這樣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2017年11月,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把中醫藥列為澳門政府支持的新型產業之一。
如今,多年來以「賭城」博彩形象出現的澳門又迎來經濟多元化轉型。今年初,中央正式出台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醫藥產業多次被提及,王一濤主持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是作為其中重要一環被「點名」。「內地和澳門智庫與專家正在規劃澳門未來產業多元發展,我作為參與專家組成員,希望能為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平台的建設,努力調研提出切實可行的真知灼見。」
在王一濤看來,大灣區聚焦着中國中醫藥之最。最大的中藥產業群-廣藥白雲山集團和華潤醫藥集團;最大的中醫醫院群-廣東省中醫院和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群-僅澳門就聚集了中醫藥、微電子、智慧城市和月球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盼融三地力量 續興中醫藥
王一濤說,在大灣區的機遇下,澳門作為四個核心城市之一,一定要利用好「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融匯港澳和全國之力,助力中醫藥進一步發展。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在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區扶助下,善用「一國兩制」優勢資源,將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平台建設成為國際中華醫藥合作與示範基地。■香港文匯報記者 程相逢、馬琳 澳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