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新華社日前播發特稿《回歸20年,南海明珠綻放璀璨光芒-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紀實》,指回歸20年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團結社會各界人士,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定維護憲法和基本法權威,傳承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觀,促進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勁帆歸海澳,門迎萬里風。澳門正以嶄新的姿態自信擁抱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譜寫「祖國好,澳門會更好」的青春詩篇。
堅守國家尊嚴 維護「一國兩制」
位於澳門半島南灣湖畔的特區終審法院,是一座回歸後開始使用的銀灰色現代建築。審判庭特有的圓形天窗設計,使陽光永遠通過穹頂照耀在法官背後的國旗與區旗上。回歸後,終審法院莊嚴的法律之門由中國人開啟。
「今年,澳門特區配合『二十三條立法』新修訂了《司法組織綱要法》,明確規定只有身份是中國公民的法官及檢察院司法官,才能被指派負責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檢控及審判工作。」回歸後一直擔任澳門特區終審法院院長的岑浩輝說。修訂該法,是澳門在「一國兩制」下獨立行使司法權和審判權的體現,也是司法和審判機關配合特區切實履行國家安全責任的應有之義。
岑浩輝所說的「二十三條立法」全稱是《維護國家安全法》。2009年2月,這部法律在澳門立法會全體會議上以高票通過,在兩個特別行政區中率先落實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憲制責任。
在這部法律通過之後,澳門特區還不斷通過一系列機制、制度建設,使之切實落地。例如,2016年,澳門在立法會選舉法修改法案中增加「防獨」條款;2018年設立了由行政長官任主席的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
此外,今年1月,澳門還順利完成對本地立法《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的修改,切實維護國家象徵和標誌的尊嚴。
澳門特區政府法務局局長劉德學表示,上述立法工作先後順利完成,澳門特區履行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的責任,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澳門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在澳門不變形、不走樣。
回歸後,有關國家安全、主權、發展利益的立法,在澳門得以快速、順利、高票通過,這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團結社會各界人士,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正確認識並妥善處理「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堅定按照憲法和基本法治理澳門密不可分。
曾擔任兩屆立法會主席的澳門特區候任行政長官賀一誠解釋說,在「一國兩制」情況下,澳門的行政、立法、司法獨立行使自己的職權,但不是三權分立。立法會堅持行政主導方向,對特區政府既配合又監督。而《維護國家安全法》的順利通過,正是特區立法與行政機關攜手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的生動寫照。
「澳門的立法會議員是不同利益階層的代表,但在『一國兩制』下,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利益,就是愛國家。」澳門立法會現任主席高開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實踐證明,只有切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才能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
「『一國兩制』的初衷有兩個,一是要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二是要保持澳門的社會繁榮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如果按照這個指標去檢驗,澳門這20年做到了。」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駱偉建說。
傳承愛國情 爭當國旗手
一些瞬間,定格了一個城市的底色。
1949年10月1日,濠江中學的杜嵐校長帶領全體師生,在校園升起了澳門第一面五星紅旗。「我們是中國人,要升起我們的國旗!」莊嚴的宣誓震懾澳葡當局禁令,70年來傳為佳話。
2019年7月5日,賀一誠因參選澳門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而辭去立法會主席職務。最後一次主持立法會全體會議後,他向國旗、區旗和國徽、區徽鞠了躬才離開。「這是代表我們對國家的尊重,對『一國兩制』做好示範。」他說。
斗轉星移70年,不同的表達,一樣的情懷。
「澳門在回歸之前,已經有了愛國愛澳的傳統。回歸以後,我們從學校教育、社會團體、特區政府三個層面去鞏固這個基礎。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說。
在澳門學子中,有一種競爭叫做「爭當國旗手」。根據澳門特區的行政法規,所有本地學制學校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必須「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理解其基本含義,會唱國歌」。每到周一清晨,升旗儀式已是澳門所有校園的常規模式,而「國旗手」則意味着在品德、學習、綜合素質等各方面都是優異的。
「我們每年要為8,000多名教職員工,提供24萬個小時的培訓時數。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組織他們去內地交流學習,其中包括去國家行政學院、浦東幹部學院等。」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告訴記者,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學生、教師的國情教育。
回歸20年來,澳門主要民間社團共組織6,800多批團組、20多萬人次赴內地參觀,加深對國家歷史和發展的了解。
「澳門居民最大的自信是有祖國做後盾。」崔世安說,這是他在澳門工作30多年、擔任行政長官10年來最大的感慨。
在澳門,「感恩國家」的故事總是傳揚不斷。三趟快車、西江供水,保的是生命線;「非典」過後,簽署CEPA、推出「個人遊」,提振的是經濟;橫琴劃地建澳大,助力的是「教育興澳」;劃定85平方公里海域管轄權,支持的是經濟多元發展和民生改善;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配合的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
「東望洋,西望洋,五星紅旗升起永世不忘!」一首發自澳門居民內心的歌曲不斷被傳唱。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上的白蓮花花冠上頂着5顆星,與國旗上的五星遙相呼應,寓意澳門與祖國密不可分。
小城成績斐然 濠江喜事連連
回歸前的澳門經濟連續多年負增長,失業率高企,治安嚴重惡化,法治建設落後。人們戲稱,只要香港電影裡出現澳門大三巴的鏡頭,一定是要有壞事發生了。
回歸後,澳門特別行政區保持了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依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廣大澳門同胞依法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廣泛權利和自由,作為祖國大家庭的成員,擁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民主權利,作為澳門的主人翁,承擔起了管理好、建設好澳門的歷史責任。
「上任的時候我給自己兩個任務,一個是不折不扣地落實基本法,讓『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地實踐。二是我向澳門人承諾,要盡我最大的努力,還他們一個安居樂業的澳門。」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特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回憶當初澳門嶄新的年代,仍百感交集。
20年,小城變化斐然。大三巴的鏡頭伴隨着越來越多的喜事與盛事。
有硬核的數據:澳門本地生產總值(GDP)從回歸之初的519億澳門元,增加到2018年的4,447億澳門元;特區政府財政儲備、外匯儲備分別比回歸之初增長193倍和6.2倍。澳門失業率為1.8%,多年維持歷史低位。
有暖心的溫度:75歲的澳門退休老人陳玉蓮說,回歸前,日復一日的念想是孩子們快點長大,出去做工貼補家用。而現在,孫輩們接受了15年免費教育後,又被保送到內地的大學讀書。「兜裡的零用錢比年輕打工時多很多,現在最想做的事是旅行。」她說。
有肺腑的感悟:領銜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世界級天體物理學家張可可教授說,有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有回歸後澳門創造的經濟奇跡,澳門像磁鐵一樣吸引着世界頂尖人才前來開拓自己的事業。
有滿滿的自信:澳門特區成立時,只有3個國家和地區給予澳門免簽待遇。20年來,在中央授權和支持下,已獲得144個國家和地區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澳門的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參加國際組織的數量增加到110多個。
86歲的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教授楊允中,是特區建立和「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20年的歷史見證者。他說,回歸20年,是澳門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回顧「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澳門各界對中央政府全面管治權的堅定擁護和中央及特區政府與澳門社會各界的有效溝通,是實現「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寶貴經驗。
共擔復興重任 同享偉大榮光
20年來,中央為澳門增加土地面積,不斷改善營商環境。
澳門「長大」了。不只是地圖所見,充滿智慧的制度安排,為跨越式發展釋放出無限的空間。
2009年,國務院批准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用以探索「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合作新模式。2015年,廣東自貿區橫琴片區掛牌。這個因「澳」而生的自貿片區,以享有內地開放程度最高的制度優勢,成為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的接續地。
截至目前,已有1,900家澳門企業進駐橫琴自貿片區,總投資855億美元;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累計孵化澳門創業項目219個。針對澳門居民的社會服務、醫療、教育等軟環境正在逐步配套。
增量不只是面積,還有潛力、格局、競爭力和影響力。
「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從「十二五」到「十三五」,從助力國家改革開放的嶄新角色和定位,到區域合作中的特色與優勢,澳門特別行政區積極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要求,高度重視和全面謀劃自身在國家發展整體佈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中,有了清晰的方向。
在澳門一間普通的寫字樓裡,至善有限公司--一個平均年齡28歲的18人團隊,在過去的4年中,將「中葡平台」的角色定位,轉化成為實實在在的合約文本。「我們公司在8個葡語國家都有業務,現在最缺的就是能說葡萄牙語的員工。」公司董事周婷說。
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的數據顯示,僅基礎教育階段學習葡語的澳門學生就超過8,000人,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回歸前。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是澳門繁榮穩定的根本。澳門充分認識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現實需要和戰略意義,充分發揮「一國之利、兩制之便」的制度優越性,將「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實際的治理效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