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委員會副會長顧行偉:滬港聯動建新品牌

2020-01-01
■舒惠國為顧行偉(左)頒發任命證書。■舒惠國為顧行偉(左)頒發任命證書。

作為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典藏委員會揭牌的預熱活動,「九秋雅韻--上海陶瓷雅集成員收藏聯展」和「傳承文化--收藏家的情懷」為主題的「2019中福古玩城第五期中福文化藝術大講堂」先後在上海舉行。委員會副會長、滬港知名的文人收藏家顧行偉在活動期間接受記者專訪,透露將聯動滬港兩地資源,將藝術典藏委員會打造成一個新的文化品牌。

借鑒書展成功經驗

多年致力於滬港文化交流工作,創辦專業雜誌《滬港典藏》和三個陶瓷博物館的顧行偉亦是上海書展的創辦者之一,連續擔任五屆組委會秘書長,協助新聞出版局和宣傳部,讓原本僅是行業內的圖書「訂貨會」脫胎換骨,成為如今與香港書展齊名的知名文化品牌。

顧行偉說,當年對於要不要辦書展有不同的聲音,但他始終堅信,上海一直是中國出版界的大碼頭,有責任舉這面旗,提升文化內涵,以文化帶動銷售。事實證明這樣的操作是成功的。他認為,這一思路在藝術典藏領域亦可以借鑒,以文化為引領創辦權威和兼容並蓄的文物藝術品博覽會。

這次的陶瓷雅集就是博覽會的一次「縮微版」的嘗試。在展品方面,嚴格准入門檻,注重權威性,專門推出「中國古陶瓷典藏」梁志偉個人收藏展、瓷器收藏家沈怡萱展出稀見的南宋官窯長頸瓶、南宋官窯穿帶瓶、宋元傳哥窯乳足雙耳爐、北宋定窯花口盤、北宋官款定窯盞和連體盞托;紫砂收藏家施偉成帶來明晚期梨皮紋長方形紫砂盆、民國蓮生刻一顆印紫砂盆、民國任淦庭刻紫砂六角盆、民國潛陶刻紫砂大圓盆、民國胡漢文刻緊砂大圓盆等。

更重要的是,展覽注重學術探討和交流,同期舉辦的藝術大講堂活動,邀請了不少資深藏家現場交流心得,普通收藏愛好者都可以參加,近距離與「大咖」對話。未來委員會將擴大講堂的規模、豐富主題,並定期編纂「收藏家年鑒」,集聚一批海內外有影響、有威望的文化和技術領域的專家,成立專家庫,打造權威的鑒定、發佈、交易平台。

「真愛」方能得「真品」

記者留意到,在這次收藏文人雅集上,顧行偉自己也帶來了珍藏的古董供大家品鑒,包括宋代湖田窯長頸瓶、宋代龍泉旋紋瓶、明代青花人物大香爐、明代德化關公造像等。實際上,改革開放後,他在收藏界已小有名氣,早年出版過《古瓷燈話》、《藏瓷說藝》等專著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作為公認的文人藏家,顧行偉說,自己對於收藏一直奉行的是為「真愛」而藏,並不過多考慮經濟收益。他告訴記者,早在1984年,有一次他為了裝點家裡新的玻璃櫥,特地到蘇州一遊,用了人民幣40元就買了一大包古玩。當時全憑喜好而購,沒想到的是現在任何一件的價格就是當初的幾十甚至幾百倍。由此他更加堅信收藏需要時間的磨煉,「時間承載了文化含量」。不過,對於「真愛」也不是全靠「等」,「該出手時就出手」。他笑稱,十幾年前剛到香港工作,很喜歡跑荷李活道。彼時當地的古董店主並不太看得起內地人,即使他真金白銀購藏一物,店家還要奉上「永不退換」的收條。有一次,他看中一件明青花香爐,一口價25萬,而當時他的月收入是5萬。好在店主被他感動,答應可以分期付款,於是接下來他連續數月節衣縮食,當終於得到了那件寶貝時,那種成就感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增強滬港藏家聯動

眾所周知,香港在藝術收藏領域名家輩出,無論是市場成熟度還是氛圍營造方面都領先上海,顧行偉說,接下來他還將依託自己在滬港兩地的豐富人脈為雙城聯動做更多工作,到了成熟階段,還將設立委員會的香港分會。

在收藏領域多年的磨煉,也讓顧行偉對內地藝術鑒藏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當下固然也不乏利益驅動的炒作、製假等消極行為,但畢竟不是主流。藝術鑒藏委員會的設立,給了像他這樣真正的藏家以舞台和平台。他還倡議在委員會設立專項基金,扶植一些真正有價值的藏品的保值增值。同時,就像書展一樣,也要關注「未來」的藏家,拓展教育功能。

顧行偉說,委員會未來將更多提供的是思路和平台,而現在「陶瓷雅集」這類活動就像是一顆顆珍珠,或許還只是不成熟的材料,「我們把他們串聯起來,成為一條項鏈,那就是一件好的藝術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