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光放遠 走出象牙塔窺探外面世界
麥景榕是個喜歡做好準備的人:自小被邀拍戲,覺得應該完成好學業;讀香港大學法律系,臨考試前要「閉關」整整兩個星期,為考出優異成績;畢業後對拍戲有興趣,會翻來覆去看幾遍內地的劇集學習「地道」的普通話為台詞功底磨槍。命運對準備好的人一定是眷顧的,她仍是個孩子的狀態,懵懂地不知自己要抓住什麼,卻多幸運,她想要的一切都漸漸抓得住。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嘗試」是麥景榕2019年的關鍵詞,做主持人,在律所實習工作,精挑細選適合自己的好劇本......一切都在未知的茫茫中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她很滿足:「我覺得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沒有必要把自己在一個身份上約束起來。」麥景榕說。
自由嘗試 見盡風景
甜美的外表是與生俱來的幸運,但好的皮囊當然不少,麥景榕深諳這一點,她知道要在任何一個環境中取得成績,要付出的努力都絕不比任何「其他人」要少。含着金鑰匙出身在媽媽陳復生的演藝光環下,自小「藝術」二字便觸手可及,但一門需要專精的學科卻要耗費大量時間和心血,所以考大學時麥景榕便選擇了去港大讀法律:「法律是一門很全面的學科,需要方方面面都有涉獵,」她笑着打趣,「但是學法律這些年,我就感覺自己整整『坐』了五年,現在只要是能讓我『站起來』的工作,我都很有興趣。」
「二代」這個老生常談的光環很難消解掉,更何況麥景榕面對的還不僅僅是「演藝二代」,複雜的生平、家庭讓她被媒體關注到的點很難轉向她的作品本身。「但是這確實是我的身份、我的背景,只要是不影響當時參與的活動或節目的宣傳,我不介意被問及關於家庭的問題。」能說出這種話的時候,她大概早已從「被觀看」的狀態中解脫了出來,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是的,她的「自由」令人艷羨,麥景榕實在太年輕了,恣意選擇、碰撞甚至失敗都是年輕的權利,既有這特權,何不好好利用起來?畢竟,會迷路的人,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近期的一次嘗試,是前赴日本拍攝有關零食的一輯節目:「我的童年回憶很多都和零食相關,」她說,「小時候休息時間可以吃零食,外婆會幫我準備很多豐富的零食,同學都會排隊找我要。」外婆是麥景榕最親密的家人,這次的工作,似乎將她最童真的過往都拍了出來,「豆沙包是我其中一樣很小的時候就會吃的東西,這次去日本不僅可以見到這些回憶,更可以看到它們製作出來的過程,很有趣。」
日本之行帶來深刻感受
正在無綫財經資訊台播映的《和風零食》是她擔任主持第二輯節目,節目中的麥景榕掛着滿滿的甜美笑容,如同她介紹中的可愛糖果,觀眾亦能被她真切喜愛這些零食的情緒感染上。她自言是飽有童真的人,喜歡去迪士尼,愛玩鞦韆,仍然沒法「像個大人一樣」為了纖瘦身材放棄甜食,甚至不喜歡穿高跟鞋。
有主見和童真並不矛盾,麥景榕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是次日本之行最讓麥景榕印象深刻的,便是日本的公司文化。「光是看門口鞋子的擺放,就能分辨得出哪些屬於他們的員工,哪些屬於我們。」她覺得日本受中國的早期文化影響頗深,其公司中甚至擺放《孫子兵法》的章節用以作為公司精神的象徵,「日本人很重視尊師重道,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甚至連如廁後洗手的時間也會規定。」麥景榕說。
「教育」在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背後承擔的責任重大,如同土壤孕育植被,氣候滋養候鳥,麥景榕呈現在眾人跟前的,少不了她背後接受過的教育。 「日本的公司文化讓我覺得他們是嚴格的,不自由的,但是這是一個企業的根本。要有約束,才能如同他們一樣創造出精品。」她覺得基於《論語》衍生出的傳統很值得學習,「目前正在做的一個工作是關於教育的節目,所以會對這方面的文化有很大的感觸。」
不局限自己的職業身份
雖然自小在華洋夾雜的教育中長大,讀國際學校,學多元的文化,但麥景榕覺得中國的傳統讓自己很有歸屬感,「從小就會學習兩文三語、學普通話,甚至以普通話讀報紙也沒有問題。」母親陳復生不時帶她一同前往北京等地,她眼見目前內地的藝能發展環境甚好,更有意慾前往內地專業的藝術學院深造:「我覺得現在內地的演員都很厲害,內地的劇集我會反覆去看,研究他們說台詞的方式、口音。」她希望未來出演的時候,能做一個不必配音的「香港演員」。
母親陳復生為她籌謀了一些主持工作,「因為做主持主要是『做自己』。」在主持這個領域,麥景榕算不上有專業的自豪感,但是有外婆、母親指導的加持,以及萬全的知識儲備,她有的是自信去面對分分秒秒來臨的一切。「畢業之後有接觸過各種形式的演藝工作,目前覺得做主持人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她說。陳復生在這次節目製作後亦對她評價:「進步了。」
但這只是她目前演藝生涯的小小一步,她始終沒法為自己定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最擅長什麼」,依然等待命運每一步的安排,「就算真的去演戲,我也不覺得自己以後就不會做律師,我不想局限自己,人生很多事都值得嘗試。」她甜甜地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