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 薊
大田,別稱「岩城」,位於福建省中部,是隸屬三明市的一個山區縣。此前,我只路過,不曾駐足。己亥初冬,前往大田參加「中國夢.鄉村美」音舞詩會暨第四屆「大田.集美」山海詩會的頭天上午,從集美區文聯領導那裡得知,抗戰時期,為避戰火,集美學村搬遷至大田,並在那裡寫下「第二集美學村」歷時八年、歷盡艱辛的辦學史,激發了我親近了解她的興趣。
抵達大田的那天晚上,晚餐行將結束時,我貿然提出去看看「第二集美學村」的想法。福建省作協會員、大田縣文聯主席顏全飈,熱情滿滿地拿起手機與位於城區的均溪鎮玉田村黨支部書記聯繫。在顏全飈和縣作協連主席等人的陪同下,我們很快來到夜幕下的「第二集美學村」。縣二小志願者解說員陳慧芳老師早早等在那裡,介紹了「『第二集美學村』簡易導覽圖」,她帶我們走過一段石頭鋪面、寬約1米的曲折小路,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由集美學校委員會贈送玉田村的陳嘉庚先生全身立像,其後幾步,一面牆碑上寫着幾個紅色大字:「第二集美學村舊址」。
名聲在外的集美學村,位於廈門集美半島,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始於1913年傾資創辦的。而在數百里之外的山城大田,怎麼會「冒出」一個「第二集美學村」?事出有因,歷史使然。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侵入金門,廈門隨即淪陷。與鷺島一水之隔的集美學村,厄運臨頭、危在旦夕。遠在南洋的陳嘉庚,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將學村各校就近遷往安溪。不想,日寇猖獗,安溪「不安」。於是,1938年11月,搬遷至大田。彼時,為了防止日寇瘋狂入侵,公路已經全部毀壞。集美高級商業職業學校、高級農林職業學校、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的設備、圖書,以及生活用具等,全靠師生肩挑手扛。兩個月後,集美職校教師率領14個班614名學生,攜帶10萬冊圖書、千餘件儀器,艱難跋涉,遷至新址。
那天夜訪,在「積善堂」、「集和堂」等展廳內,耳聽解說,目視圖片,我依稀看到,在崇山峻嶺中,一支背着沉重行裝、唱着抗戰歌曲,忍饑挨餓,負重前行,精神堅毅,艱難跋涉的隊伍。一幢老屋前,牆上「培育專才,力挽海權」八個大字,無聲勝有聲,極具穿透力。陳慧芳告訴我們,當年,這裡的正廳是教室,廂房是教師辦公室。八十多年過去了,「第二集美學村」包括中庭廳、高平堂、宜書堂、中庸堂等幾十座民宅,至今保存完好,它們如同一群歷史老人,默默無語地訴說着當年的故事:職校遷入大田文廟和朱子祠等處後不久,日機轟炸縣城,學校損失慘重,師生們再次被迫遷往城郊的玉田村......
那時教學條件簡陋,文體設施奇缺。可是信心十足、積極進取的師生們,充分利用山區優勢,因地制宜開展多種文娛體育活動。為了適應戰時需要,不但統一着制式服裝,且配以軍事教員,開設抗戰理論課和軍事戰術課,訓練學生的單兵戰術、捕俘格鬥、偵查諜報、槍械使用、車馬駕騎等技能。時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讚賞有加:「大田集美師生的戰術動作規範,其軍事素質勝過一般的部隊,可與正規軍校媲美......」
燈光下,圖文前,年輕的陳慧芳老師聲情並茂、不無自豪地告訴我們,「第二集美學村」感人至深的校史,與當地百姓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1939年9月20日上午,日寇戰機轟炸大田,城郊玉田村淳樸善良的村民們,義憤填膺、同仇敵愾,深明大義、鼎力相助。在鄉賢鄭佐國、范震生等人的發動下,慷慨騰出范氏祖祠、龍興殿、大保宮、觀音堂、嚴氏祖祠、後池祠、積善堂、宜書堂、前宅、後厝等宗祠和民居,供給集美職校辦學。村民們還義務與師生們一起修葺房屋、填池塘平整操場、鋪設道路、種植花草,僅用10天時間,教室、宿舍、食堂、醫院、操場、倉庫、圖書館、實驗室就投入使用,集美職校順利復課。一塊《義薄雲天》展板上有段文字,生動記載了這些內容:為迎接集美師生入駐,玉田鄉親們將宗祠內先祖的牌位放入籮筐、裝進布袋,中斷祭祀八年;看到學校沒有操場,族長帶領族人動手填平宗祠前面的風水池;農林學校的農科所辦試驗農場沒有土地,鄉親們讓出了20多畝水田;水產航海學校要搞淡水養殖,鄉親們幫忙物色了地盤、挖掘魚池;航海訓練要搭跳水高台,鄉親們幫忙選定河段,掏築深池,還從自家山上砍來木材......但凡學校有所求,鄉親們必有所應,學民宛如一家人。
「第二集美學村」能夠在山區堅守八年,並取得豐碩辦學成果,與陳嘉庚的關心重視密不可分。陳嘉庚先生,既是偉大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他有一句擲地有聲的名言:「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慰問團」回國慰問抗戰將士,訪問了重慶和延安後,於同年11月回到故鄉福建,專程視察大田集美職校。歡迎大會上,陳嘉庚慷慨陳詞,發表了《有枝才有花 有國才有家》的主題演講。他還通過談心、座談等形式,循循善誘、諄諄教誨青年學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你們要立志報國,擔當大任......同學們,努力啊,抗戰的最後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陳嘉庚先生離校之後,集美職校學生更加努力地讀書,並深入開展抗日救亡、投筆從戎活動。一方面,主動減低伙食標準,把節省出來的伙食費捐給政府、支援抗戰。同時發起「一日一分」認捐,認購救國公債,以及義賣、義捐等系列活動。1943年4月,集美師生將籌集的60萬元捐款交到陪都重慶,受到了國民政府最高當局的電諭嘉獎。政府用這筆義款,購買了三架戰機,命名為「集美號」,投入抗日戰場。另一方面,同學們積極回應陳嘉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號召,踴躍投筆從戎。僅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集美商業、農林、水產航海3所職校就有170名學生報名參加中國遠征軍,走上抗日前線。
大田集美職校人才濟濟,被外界譽為抗戰時期的福建「西南聯大」。據史料記載,戰時全國僅存、堅持在內陸山區辦學的大田集美航海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枝獨秀,戰後成了全國各地航運公司的骨幹,有的還擔任了萬噸遠洋輪的船長。著名詩人溫伯夏先生在《集美師生內遷征途感懷》中寫道:「風蕭蕭兮水潺潺,餐風宿露路漫漫,跋山涉水豈辭艱?復仇血熱,許國心丹,待我收拾舊河山!」1946年「第二集美學村」回遷集美。那天,在長達兩個小時的參觀過程中,我幾次熱淚盈眶。想當年,在那樣艱難困苦條件下,不僅堅持了八年,而且辦出了特色,作出了貢獻。幾番思考,得出答案:從陳嘉庚到校領導,從教師到學生,都有一個共同且堅定的信念--立志報國,愛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