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輝
話說西營盤近海地方與貿易相關,帆船或蒸氣船近岸停下,靠舢舨運貨物,維修、貨運等活動伸延至堅尼地城,不少居民在碼頭一帶上班;自皇后大道西一直向山上發展,劃出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及高街,兩邊以東邊街與西邊街為界,正街為中心點;港府在1874年創立國家醫院,皇后大道西雀仔橋設有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國家醫院在瑪麗醫院落成前為香港大學教學醫院,有兩名革命人士到國家醫院就醫,一為輔仁文社社長,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發動廣州起義及惠州起義;1901年1月10日傍晚在中環結志街寓所遭清廷買兇射殺,送國家醫院搶救,翌日不治,葬於跑馬地墳場,無字碑上刻有6348編號,有削頂石柱以示死於非命;1903年謝纘泰為亡友復仇,發動大明順天國起義,因洩漏風聲而作罷。另一人為黃興,在黃花崗起義事敗後逃至本港,在國家醫院治療。
高街盡頭可見國家醫院外籍護士宿舍遺址,此座建築物建於1892年,設計富殖民地風格,外圍為拱形長廊及護土牆,斜尖屋頂蓋以瓦片,當時香港極為缺乏醫療人才,華人普遍醫學常識貧乏,華人生病時多到廟宇祈福,香爐灰當藥;英國政府遂以優厚福利作招徠,從英國及其屬土招外籍醫療人員來港,又在1892年於西營盤興建寬敞的國家醫院護士宿舍;上世紀40年代國家醫院東翼落成,至1941年建築物不再用作外籍醫療人員宿舍;二戰後,大樓才改作精神病院。至1961年青山精神病院落成,院舍改作日間精神科門診部。1971年後建築物閒置,直至上世紀90年代,港府保存外牆,僅留下麻石外牆及迴廊立面,改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
在1894年5月至10月本港鼠疫爆發,當時許多華人因鼠疫病死,導致超過二千人喪生,成為開埠甚至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瘟疫,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此後至1926年的30年間,鼠疫每年都在港出現,導致逾二萬人死亡;華商建議在附近更練館設病床,西約華人公立醫局會址在1909年落成,在1938年醫局改為醫院職員宿舍。
上世紀初鼠疫影響,港府建新醫院、學校及醫學院以培育華人醫療人才;1903年港府「四環九約」,西營盤在第三約;1922年在西約華人公立醫局旁建成舊贊育醫院,曾為贊育醫院其中一座,在瑪麗醫院落成前,為香港大學婦產科的教學及實習醫院。
克寧醫生(Alice D Hickling)為首位來港女醫生,她建議成立贊育醫院,培訓華人助產士上門接生,有些助產士學成出山;舊醫院門外有對聯,「好生之謂德,保赤以為懷」出自清朝遺老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賴際熙之手,門頂贊育醫院四字由清朝遺老陳伯陶題。
在二戰後轉營為贊育社會服務中心,舊贊育醫院大樓已由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基督教崇真會救恩堂坐落西邊街與高街交界,救恩堂由瑞士巴色差會宣教士所成立,堂址1932年重建,列為三級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