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行走 > 正文

江西敖氏祠堂慶典 牽出贛黔200年親情

2020-01-13
■ 江西上杭橋敖氏宗祠慶典,貴州、湖南、重慶等外省敖氏宗親前來祝賀。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江西上杭橋敖氏宗祠慶典,貴州、湖南、重慶等外省敖氏宗親前來祝賀。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歲末年終,中國民間各種吉慶事集中登場。在江西高安農村,除婚慶外,祠堂興修竣工慶典近年來不斷上演。尋根溯祖修族譜,繼往開來建宗祠,農民口袋鼓了,日子富了,崇禮重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在建山鎮雲堆村委會上杭橋村,因為祠堂慶典,還牽出了一段贛黔兩省跨越三個世紀、長達200年的感人血親故事。■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江西報道

新年伊始,歷時8個月建設的上杭橋敖氏宗祠舉行落成及啟用慶典,十里八鄉村民爭睹盛況。廣東、貴州、湖南、東北等外省區,以及萍鄉、新余、宜春等省內敖氏宗親,也紛紛自發組團前來祝賀。

感動:千里赴會襄盛典

來自貴州銅仁大坪鄉香爐山村的敖庚田、敖庚德、敖庚武、敖華成、敖建英一行5人,興奮之餘,帶着一分忐忑。他們早早動身,帶着厚禮,沿着滬昆高鐵快線,一路向東穿越千餘公里來到高安。

第三次來到上杭橋,眼前所見,敖庚田感慨萬千。嶄新的水泥路、現代化的智能路燈,特別是全新建設的敖氏祠堂,家鄉的一切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為何三赴上杭橋?這其中有一個跨越三個世紀、延續近200年的血親故事。

感歎:血親百載斷音信

故事源起於清朝道光年間,那時,鴉片戰爭還沒有發生。或許由於「康乾盛世」時期始,清朝政府放鬆了對商業和手工業的限制,大量民間手藝人跨區域流動做生意。浙江、福建、湖南、貴州等省,留下了上杭橋村餛飩師傅、篾匠師傅、武術師傅的活動蹤跡。

村民介紹,大約在1830年前後,上杭橋敖氏始祖季和公第35世孫、「學」字輩的學道(公元1777年生),帶着妻子楊氏、侄兒奇慧(1822年生,「奇」字輩,或是過繼做兒子),向西經過湖南來到貴州(有傳做桐油生意),來到了梵淨山一帶。

不過,最終他們並沒能夠回到家鄉,或因去世或因其他客觀原因,永遠留在了當地。據《上杭橋敖氏族譜》記載:「學道,行鮮四,葬貴州銅仁大坪場江西坡。」妻子楊氏,同樣葬在江西坡。梵淨山下的大坪場(現為大坪鄉),也成為了奇慧的最終落腳點,並在此娶妻生子,開枝散葉。

綜合族譜信息可以大概推測,兩村在接下來三四十年應有書信往來。之後,或許由於社會動盪,此後120多年間,大坪場敖氏和上杭橋完全斷了聯繫。

但是,大坪場的歷代族人,一直惦念着江西瑞州府高安的家鄉上杭橋,上杭橋也一直傳說着貴州銅仁有一支敖氏血脈。

感恩:改革開放助團聚

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浪潮湧起,農村亦剛剛分田到戶。大坪場村民又提起了遠在江西的故鄉。當年7月初,兩位陌生青年的到訪,打破了上杭橋村的寧靜。時年不到20歲的敖庚田和17歲的敖庚德兩兄弟,歷經周折,一路打聽,找到了上杭橋。

「當時拿來族譜對照,馬上就確認了他們就是遠在貴州的上杭橋敖氏宗親,都很興奮。」時任村長敖秋林說,兩兄弟在村裡住了一星期,主動幫忙幹農活。

臨走時,兩兄弟留下了一張二人的合影做紀念。之後,大坪場敖氏和村裡有過書信往來。第二次見面已是2015年,昔日青年變成今天大叔的敖庚田一行,再次來到上杭橋。翌年年初,上杭橋村民第一次來到大坪場。

「大坪場村民殺豬宰羊,隆重、熱情接待我們,還帶到梵淨山景區觀光。」上杭橋村幹部敖擁軍說。如今,大坪鄉已有敖氏後人過百人,他由衷地感到高興。

此次慶典,是雙方第三次見面。站在全新的祠堂前,敖庚田5人和上杭橋族人一樣,興奮寫在臉上。

「見到上杭橋宗親和祖上宗祠重修竣工,是我一生的榮幸和榮光,以後要更多聯繫和走動。」參與慶典的大坪場村民敖華成難掩激動。

期間,上杭橋熱情接待了大坪場村民,還帶他們進了縣城高安,參觀了高安博物館、大觀樓等地。

村民說,橫跨千里,兩地村民卻有着血脈關係,這是一種很奇妙也很美好的感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