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中美領跑臨床試驗 疫苗量產挑戰重重

2020-04-04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團隊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 網上圖片■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團隊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 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世界衛生組織官網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已有兩款新冠病毒候選疫苗啟動一期臨床試驗,分別是由美國莫德納公司與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合作研發的mRNA-1273,以及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團隊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另有至少48款候選疫苗處於臨床前研究。專家表示,中國速度在人類抗擊傳染病歷史上創造了新紀錄,但一款疫苗從早期設計到獲批上市需要漫長周期,新冠病毒疫苗也不例外,在相關技術和規模生產等方面仍面臨不少挑戰。

警惕抗體成二次感染「幫兇」

首先,需要警惕新冠病毒疫苗的抗體依賴性增強(ADE)作用風險。ADE作用是指某些病毒在特異性抗體協助下複製或感染能力顯著增強,在感染過程中會引發更嚴重病理損傷。此前,科研人員在登革病毒研究中發現,登革熱二次感染往往來得更「兇險」,因為首次感染產生的抗體有可能成為二次感染的「幫兇」。

其次,以病毒作載體的重組病毒載體疫苗研發需要考慮如何克服預存免疫。以進入臨床試驗的「重組新冠疫苗」為例,該疫苗以5型腺病毒作載體,但是絕大多數人成長過程中曾感染過5型腺病毒,體內可能存在能中和腺病毒載體的抗體。由陳薇院士團隊和天津康希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自主研製的「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也是用腺病毒作載體。相關報告認為,接種兩劑加強免疫可以幫助克服預存免疫對該疫苗效果的影響。

美疫苗成本和可及性存疑

再次,疫苗成本和可及性也十分關鍵,尤其是此前從未獲批上市過的新型核酸疫苗。已進入一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mRNA-1273就屬於這類疫苗。從產業角度看,全球多數國家該領域基礎比較薄弱,尚未形成穩定可控的大規模生產供應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