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書評】春天裡的三角梅──重讀《舒婷的詩》

2020-04-06

《舒婷的詩》

作者:舒婷

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來勢洶洶的疫情讓日子變得既緊張又拘謹,足不出戶的生活安靜得讓人有些透不過氣,而這個星期,天文台多次發出寒潮警告,以致於最冷的那天早上,窗子上滿是冷熱交匯霧濛濛的水珠。可是,當陽光透射、霧氣散去,鄰家陽台上的三角梅透過窗子一下子躍入我的眼簾,平日裡不聲不響的它們,竟然在這倒春寒裡綻開了!密密匝匝,紅燦燦地爬滿了外牆,如此堅韌,又如此淡然!我凝視着它們,一首四十年前的詩在耳邊倏然迴響--

「是喧鬧的飛瀑,披掛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營養,卻獻出了最豐富的自己/是華貴的亭傘,為野荒遮蔽風雨/越是生冷的地方,越顯得放浪美麗/不拘牆頭路旁,無論草坡石隙/只要陽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

舒婷的這首《日光岩下的三角梅》,陪伴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而這首詩發表的一九七九年,二十七歲的舒婷已經創作並發表了《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都被收錄在一九九四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舒婷的詩》裡。《舒婷的詩》共收錄了一百四十首舒婷早期創作的詩歌,不論是主題的選擇、意象的豐富,還是高超的修辭技巧,都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愛、對時代真誠的感激、對真善美的孜孜追求。年輕人奮發圖強的意志、自強不息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字裡行間流淌。這些詩,既見證了舒婷的青春和成長,更溫暖和激勵了幾代中國人的青春,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神州大地億萬青年大軍報效祖國而不懈進取的時代縮影。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舒婷和顧城、海子等人,被視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但事實上,舒婷的詩,呈現出明麗雋美的意象,亦富有縝密流暢的邏輯思維,從這方面來講,並不「朦朧」,相反,它呈現出的是一種更為厚重的藝術力量。比如,在《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她這樣寫道:「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你以傷痕纍纍的乳房/餵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當時,一場浩劫剛剛過去,苦難尚記憶猶新,廢墟上又升騰着希望,痛苦與歡樂,失望與信仰交織於人的內心。人們看到了祖國的貧窮落後,熱切盼望着祖國早日強大,並決心為祖國的強盛奉獻自己的一切。舒婷敏銳地捕捉並藝術地表現了祖國人民的這種感受,別具匠心地對祖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屬於意念性的感受轉化成意象的「我」,而後又把「我」轉化成鮮明的形象,超越特定的時空,在廣闊的宇宙之中,複雜的心態迸發出既悲愴又激昂的祖國戀歌。這種直接把意念轉化為形象的手法,即便在四十年後的今天重讀,仍然讓人耳目一新。

讀舒婷的詩,常常會慨歎於詩句裡象徵手法的運用帶來的多重意象,不論是《致橡樹》中「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的木棉花,還是《神女峰》中「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都能夠讀出女詩人內心裡的一份堅定與果敢,既可以理解為她追求女性自尊自愛的一份「自立宣言」,也可以理解為她將自己融入時代、融入改革開放洪流的一份青年擔當。我認為,這也是所謂「朦朧詩」的魅力所在。我曾好奇於舒婷如何成為影響一個時代的女詩人。她的青少年時光,並不幸福:到偏僻的閩西山村「插隊」,好不容易返鄉卻因失去升學的機會,只能做一名日夜守護在流水線的女工。但她不甘於命運的安排,她在工餘如飢似渴地偷偷閱讀,聶魯達、惠特曼,這些中外古今優秀的詩人,喚醒了她潛藏於心靈深處的詩情,讓她在寂寞無望中把寫詩作為人生的無限生機,終於在新時代的黎明降臨時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這個春天,讓我們讀一讀《舒婷的詩》,在書卷的香氣中間,看那平凡又堅韌的三角梅在悄然綻放,心裡一定會增添一份溫暖、一份力量。■文:趙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