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因疫致鬱 心創待癒

2020-04-08
■基層工作者長駐抗疫一線,高強度承受巨大壓力。圖為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為居民提供服務。資料圖片■基層工作者長駐抗疫一線,高強度承受巨大壓力。圖為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為居民提供服務。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一名醫務工作者的父母因感染相繼在3天內去世,他懷疑是自己帶回去的病毒,因此自責、焦慮、抑鬱,甚至產生對職業的懷疑;一名30多歲的女子反覆訴說丈夫感染及去世經過,一說一個多小時,停不下來;一名40歲左右男子達到出院標準,但是擔心復發拒絕出院......

談起接診案例,此次擔任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心理援助服務專家組組長、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組長的劉忠純總免不了心痛。當前,以武漢為主戰場的中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劉忠純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武漢抗疫曙光初現,但心理創傷修復任重道遠,需要社會共同努力。

針對不同人群制定援助方案

「前期忙於應付疫情,沒時間考慮那麼多,現在鬆弛下來,有更多時間關注自身,各種心理問題將逐漸顯露。」劉忠純說,尤其是病患、逝者家屬、醫護人員、基層工作者等特殊人群,更容易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未來三年至五年工作的重點。

疫情發生後,國家衛健委、湖北省先後組建力量實施心理救援,並針對不同人群制定心理援助方案。

疫情初期,專家組曾對湖北563名醫生和1,334名護士開展調查。結果表明,分別有54%、61%、43%和77%的一線醫護人員存在輕度以上焦慮、抑鬱、失眠和應激反應等症狀。劉忠純指出,儘管現在疫情得控,醫護壓力有所緩解,但是前期經歷或給一些醫護帶來職業耗竭問題,甚至可能出現PTSD,PTSD處理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

基層工作者長駐一線承壓更多

一些病患及其家屬的心理創傷修復是重點,亦是難點,「對疾病的恐懼、對復發的擔憂、怕被歧視和排擠,這些創傷的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逝者家屬的哀傷反應,更應給予特殊關注。」劉忠純認為,清明節前後是心理問題爆發的高峰期。要鼓勵情緒發洩,祭奠、哀悼等儀式有助於疏導壓抑的情感。不容忽視的,還有社區工作者、民警、志願者、殯儀館工作人員等基層工作者的「心病」。

「領導覺得我們很能幹,群眾覺得我們什麼都搞得定,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那麼強大。」一名社區幹部的哭訴,讓劉忠純感觸良多。他指出,在缺乏專業防疫物資和防護知識情況下,基層工作者長駐抗疫一線高強度運轉,承受的恐懼、焦慮、委屈等可想而知。近期,專家組正針對重點人群實施心理干預,指導社區開展心理服務,並組織制定湖北省中長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劉忠純表示,這些還遠遠不夠。

利用新技術線上援助心理問題

作為湖北省政協委員,他建議,政府要統籌安排和規劃,把醫院、高校、紅十字會、諮詢師協會等心理救援資源摸底整合,通過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尤其是針對難度較高的哀傷反應、PTSD的處理,形成一支穩定的心理救援力量。

他提出,鼓勵社區配備諮詢師坐診,構建社工、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的多層級心理服務體系。具體而言,由基層工作者、社工發現心理問題,由心理諮詢師進一步解決,心理諮詢師解決不了的,再由精神科醫生介入。

此外,要創新服務形式,利用人工智能、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遠程視頻等新技術手段,開展線上援助和科普;同時,建立重點幫扶對象心理服務檔案。劉忠純認為,心理問題的解決,更需要社會參與。比如,盡快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給予心理創傷者一些鼓勵,幫助其解決現實問題等,重建其安全感。他呼籲,民眾要提升心理問題識別能力和求助意識,「面對消極不良反應,察覺到,接受它,主動處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