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特稿】「小木耳」攻電商 「大產業」振鄉村

2020-04-22
■ 習近平20日在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新華社■ 習近平20日在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新華社

「小木耳,大產業。」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實地考察產業扶貧成果,在點讚當地特產木耳的同時,他亦表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

據了解,柞水縣地處秦嶺國家中央公園的核心區,因擁有大量生產木耳的最佳適生樹種「柞樹」而得名。柞樹又被稱作耳樹,非常適合生長黑木耳。

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

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實地考察的金米村是柞水縣著名的貧困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現狀,讓這裡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很多農戶因此長期處於貧困。近年來,為了破解貧困難題,柞水縣創新「兩借兩還」模式,將木耳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制定「1萬畝土地、1億袋規模、5千噸產量、3億元產值」木耳產業「1153」計劃,輻射帶動全縣9個鎮辦42個村發展木耳產業。

作為推行木耳產業脫貧戰略的重點村落,金米村不僅通過「借貸還耳」、「借棚還耳」的方式,將所有的木耳大棚和菌包認領到戶,真正實現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幹。同時還引入現代農業企業,並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構建集研發、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為一體的木耳全產業鏈條,全力將「小木耳」做成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謀生門路選擇更多

隨着木耳產業逐漸步入快車道,金米村也開始了舊貌換新顏的快速轉變。據悉,2019年金米村木耳產業基地積極爭取各方資金4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修建大棚52個,發展木耳產業156萬袋,累計帶動187戶549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戶均增收近5,000元。該村的貧困發生率也由2015年的21.85%降至2019年的0.23%。

對於木耳產業給村裡帶來的巨大改變,曾經的貧困戶盧傳財深有感受,他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以前想要日子過得好一點,就只能出外務工,而現在在家門口就掙錢了。「我借了兩個大棚,有吊袋木耳3萬袋,村集體公司既保銷路,又保價格,粗略算了一下,今年我將有兩萬元左右的保底收入。」

產業園領群眾增收

除了脫貧,木耳產業如今在金米村還擔負起穩定致富創收的「重任」。據了解,目前位於金木村的「柞水縣金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已經發展了智能聯動木耳大棚5個、木耳種植600萬袋,建成了木耳大數據中心,以及年產2,000萬袋的木耳菌包生產線和1,000噸的木耳分揀包裝生產線各1條。引入的5家農業龍頭企業,年可生產木耳菌包2,000萬袋、乾木耳1,000噸。在「產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這種良性發展新模式下,很多農戶開始了更高水平的發展。

今年65歲的金米村村民陳多秀,2019年春季,她與3戶貧困戶向村集體經濟借27萬袋菌棒,聯合發展產業,收入約8萬元。秋季又借兩個大棚3.36萬袋菌棒種植木耳,帶動20多貧困戶在木耳基地務工,既富了自己的口袋,也帶動了群眾增收。

據介紹,在木耳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柞水縣也開始鼓勵木耳種植戶和經營戶開始「觸電」,通過電商平台探索全域產業發展新模式。目前,該縣已經發展村級淘寶服務站30個、淘寶網店22個,發展各類電商平台81個,打造線上線下木耳雙渠道銷售網。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包括金米村在內的很多農戶開始線上銷售木耳的模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