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問一號」7月探火星 一次實現「繞落巡」三目標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24日在線上啟動,正式公佈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依照計劃,天問一號任務將在約3個月後啟動,今年7月火星探測器將搭乘長征五號遙四火箭開啟中國首次探火之旅。
今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改在線上進行。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講話中指出,50年前的今天,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航天日」緣起「東方紅一號」,今年以「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希望激勵廣大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崇尚探索創造,在奮力奔跑中實現人生價值;勉勵航天人聚力願景目標,直面風險挫折,在接續奮鬥中建設航天強國。他強調,國家航天局願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基礎上,與國際社會攜手共進,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聯合國外空司司長西蒙內塔·迪皮蓬等多個國外航天機構同行為中國航天日發來祝賀視頻或賀信。2020年「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公開亮相,他們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
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也在啟動儀式上公佈。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天問」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着,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任務標誌展示字母「C」形象
啟動儀式上發佈的象徵「攬星九天」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
展開全球性綜合性探索
首次火星探測,是今年中國航天的重頭戲。與多國火星探測器一樣,中國的「天問一號」任務也瞄準今年7月的最佳探火窗口發射。據專家此前介紹,此次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着陸、巡視」三個目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時未有的,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
專家表示,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分為環繞器與着陸器兩部分。火箭將探測器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隨後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下,通過多次軌道機動和中途修正,在近火點實施制動,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探測器將進行降軌控制,釋放着陸巡視器。着陸巡視器進入火星大氣後,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發動機、多級減速和着陸反衝軟着陸。火星車和着陸平台分離後,將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和相關的一些工程實踐活動。環繞器將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並開展環繞科學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