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少問政治 「兩難」考起考生

2020-04-28

一題討論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 考評局:不必兩難選一只要解畫

新冠肺炎陰霾下,文憑試第一個核心科昨日開考,情況大致順利。今年題目未有直接論及政治事件,只是在必答題中問及「討論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有資深中學通識科教師表示,本屆題目字眼較為簡單直接,有利學生掌握題目重點。考評局表示,上述題目提及「新聞自由」及「社會責任」的衝突,並非要求考生從兩難情境中選擇或解釋何者較重要或次要,而是要指出和解釋箇中的兩難情境。有考生則認為題目難度較高,「兩難」字眼更是出乎意料。■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通識科考試設卷一必答的3條資料回應題,及卷二「三選一」延伸回應題。除了卷一中有關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兩難討論外,其他問題涉及使用互聯網對公共衛生的風險、香港在保育粵劇的難處、中國民營企業及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智慧城市的建設等(見表)。

閱卷員中立 言之成理有分

廠商會中學通識科主任馮凱玲認為,今年卷一題目字眼直接,資料提示較多,學生應較易掌握題目,故難度較低。在卷一第三題中,題目要求考生按資料所示,描述公眾在2013年至2018年間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意見特徵,並討論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馮凱玲指出,部分考生或對題中提及的「兩難情境」感到陌生,但題型「萬變不離其宗」,要求考生指出「新聞自由」及「社會責任」的衝突和矛盾。

她認為考生在作答時,除要闡述兩者的關係,亦要援引香港與外地的實例並加以論述。她相信閱卷員會秉持中立、專業的態度,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即可取得合理分數。

據考評局昨日發佈的考核簡介,考生須理解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在生活質素和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方面的意義和需要,並辨識它們背後的矛盾或相對價值,例如人權與責任中的知情權與私隱權保障、社會秩序與言論自由,從而解釋為什麼這些矛盾或相對價值會造成兩難情境。考評局重申,題目並非要求考生從兩難情境中選擇或解釋何者較重要或次要,而是指出和解釋箇中的兩難情境。

國企民企相對陌生

至於卷二的延伸回應題,馮凱玲認為該部分難度較卷一高,當中第二題提及中國民營企業及國有企業,相信學生會覺得較為陌生,「雖然通識科課程涵蓋相關課題,但始終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學生未必會謹記在心。」

她又提到,由於近年政府大力推動智慧城市的相關政策,故她估計有較多學生在卷二選擇第三題作答,但其實該題問法較為刁鑽,考生不應只片面論述發展智慧城市的影響,更需要循潔淨能源的開發、節約能源、能否配合綠色產業等角度進行討論,以切合題目要求。

教聯會副主席、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表示,本次通識科試題涵蓋全面,相關議題亦不含政治立場。至於卷二要求考生解釋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可能遇上的阻礙,鄧飛認為若學生對內地了解不充分,未必對國企和民企之間的衝突和合作有具體概念,會較難作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