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專題 > 正文

話你知:川崎病亞洲流行 兒童後天心臟病主因

2020-04-29

川崎病屬罕見急性發熱性疾病,患者大多是6個月至5歲以下幼童,死亡率約1%至2%。醫學界仍未找出川崎病成因,亦未有預防方法,其整體病徵與猩紅熱相似,患者的血管壁會出現發炎徵狀,會造成冠狀動脈受損,有機會引致冠狀動脈瘤或心臟病發等,是兒童出現後天心臟病的主要成因。

川崎病最早在1967年由日本醫生川崎富作發現,故以其姓氏命名。雖然全球各地都有川崎病案例,但在亞洲地區、尤其日本最為流行,現時香港每10萬名兒童當中,約有70至100人患有川崎病,比20年前增加一倍。

川崎病主要在4月至6月發生,病徵包括持續發高燒(攝氏39至40度)多於5天、身體及手足出現紅疹、眼結膜發炎但沒有分泌物、急性頸部淋巴腫大、發燒後10至12天出現脫皮現象,以及口腔發紅、嘴舌乾裂或出現「草莓舌」。若未能及時接受治療,有35%機會引發冠狀動脈瘤,美國曾有研究數據指,40歲以下因冠心病入院的人士中,有5%曾患川崎病,當中很多患有冠狀動脈瘤,顯示川崎病足以影響一生。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