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新辦發布白皮書 記錄中國抗疫艱辛歷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琳 北京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日發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布會。白皮書指出,中國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有力扭轉了疫情局勢,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信息。國家衞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在發布會上指出,中國的醫療衞生體系和公共衞生應急突發事件體系總體有效,未來將建立智慧化預警多發觸發機制,提高發現報告、預警和響應能力。在疾控中心改革方面,國家疾控中心要解決科研研發、實驗室檢測、業務指導和病原學分析等「一錘定音」的能力。
白皮書全文約3.7萬字,真實記錄了中國抗疫艱辛歷程,書寫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考中,中國交出的答卷。以及在全球疫情防控中,中國所提出的主張。
白皮書指出,中國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有力扭轉了疫情局勢,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截至5月31日,全國確診住院患者結算人數5.8萬人次,總醫療費用13.5億元,確診患者人均醫療費用約2.3萬元。
建智慧化預警多元觸發機制
針對外界關注的這次疫情中,公共衞生、應急管理等方面暴露的薄弱環節,以及疾控中心(CDC)的行政權等問題,馬曉偉回應指出,在預警方面,中國除了在2003年非典以後建立的網絡疫情直報系統,現在還有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行政報告。下一步,要加強和改進這兩個系統。比如,建立輿情監測系統、醫務人員的報告系統、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建立智慧化的預警多元觸發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分級分類組建衞生應急隊伍,提高重大公共衞生事件發現、報告、預警和響應的能力。
理順體制關係形成協作機制
在疾控中心改革方面,馬曉偉強調,國家、省、市、縣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要進一步加強對急性傳染病的防控和應急處置的能力,明確各級疾控中心的定位,理順體制關係,形成上下聯動的協作機制。
其中,國家疾控中心要解決科研研發、實驗室檢測、業務指導和病原學分析等「一錘定音」的能力;省級疾控中心要加強區域防控工作的指導、監督、質量評估和人才培養方面作用;市和縣級疾控中心要進一步加強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地區性傳染病疾病譜的日常監管和監測。縣級疾控中心和社區醫療機構要夯實基礎,加強社區的管理和防控,在基層築牢防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