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大學追蹤廢奴賠償 兩間企業認錯捐款
反種族歧視示威在英國掀起推翻歷史名人雕像浪潮,不少在殖民主義時期曾經參與黑奴貿易的人物遭到清算,近日這些人物參與創辦或曾經領導的企業,更成為針對目標。倫敦大學學院(UCL)分析英國多家大型企業的發展史後,列出包括滙豐在內最少9家曾在英國廢奴後獲得政府巨額補償的企業,其中連鎖酒吧集團格林王(Greene King)和英國最大保險交易所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先後就此致歉,並承諾向支援少數族裔慈善組織捐款以作補償。
英國國會於1833年通過廢奴法案,將大部分殖民地的奴隸制列為非法,全面禁止蓄奴及奴隸貿易,並解放奴隸。為了推行廢奴措施及賠償因此蒙受「損失」的奴隸主或相關人士,英國政府當時一次過發行多達2,000萬英鎊(今24億英鎊,即約230億港元)國債,相當於當時英國政府全年總開支約40%。由於金額過於龐大,這批債券一直到1957年才開始償還,並到2015年才完全還清。
6.1萬人獲政府賠償
據UCL統計,當年全英國約有6.1萬人獲得政府賠償,但如今身份可考者只有不足2,000人。研究團隊根據這些人士的資料,追蹤與他們有關係的現存企業,製作並公開名單,讓外界得以知道到底有哪些企業或人曾經獲得廢奴賠償。
成立於1799年的格林王是其中一家被點名企業,集團創辦人格林當年在加勒比地區經營3個莊園,擁有231名奴隸,因此獲得相當於如今50萬英鎊(約479萬港元)的補償。勞合社其中一名創辦人亦因為在多米尼加從事奴隸貿易,以及擁有162名奴隸,獲得相當於現時40萬英鎊(約382萬港元)補償。
企業捐款 政界促仿效
格林王上周四在官網發表聲明,為創辦人從奴隸貿易中獲利感到遺憾,「這是不可原諒的錯誤,也是我們聽取團隊成員與慈善夥伴建議,豐富團隊種族多樣性的緣由」。勞合社也於上周三致歉,為公司在18至19世紀奴隸貿易中的角色感到「震驚而羞恥」。兩者都承諾將為英國少數族裔社區及相關慈善組織捐款,但並未透露具體數額。
滙豐同樣涉及奴隸爭議。倫敦Joint Stock Bank首任經理波拉德在加勒比海尼維斯島的一處莊園,擁有134名黑奴,他放棄蓄奴後,獲得相當於現時價值約28.95萬英鎊(約277萬港元)的補償。該銀行後來被米特蘭銀行收購,並最終併入滙豐。滙豐發言人回應事件時,強調滙豐致力推動多元及包容的文化,並會從過去的歷史中學習,對種族歧視或任何形式的歧視「零容忍」。
英國自民黨黨魁候選人莫蘭對兩家企業的做法表示歡迎,並透露已去信UCL研究中提及的其他企業,促請它們仿效。英國工業聯會首席政策總監費爾稱,「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認為現在是時候作出改變。不過倫敦南岸大學歷史學教授多寧頓指出,奴隸貿易對於非裔和拉美裔後代有深遠影響,這些具有特殊含義的捐款須用以支持少數族裔發展,方能彰顯其歷史意義。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