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低質「離地」 經營陷困多間臨破產
英國大專院校一直存在大量積弊,課程質素被指良莠不齊,學科內容與職業需要脫節,而院校債台高築,高層管理不善卻領取巨額薪金,亦為人詬病。現時面對新冠疫情衝擊,進一步揭露種種流弊,營運陷入困境,要求進行徹底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若各院校依然故我,未能趁今次疫情轉危為機,前景堪虞。
英國研究機構「財政研究所」(IFS)早前發表研究報告,警告英國大專學界在疫情中,因學費及住宿費等收入減少,最多或損失達190億英鎊(約1,839億港元),相當於高等教育界全年收入的一半,估計英國165間大專院校中,有13間可能面臨破產危機。
近半學債收不回
報告指出英國高等教育面臨長期問題,包括過於依賴國際學生作為收入來源,教職員退休金赤字也不斷擴大。疫情亦可能導致英國院校之間的競爭轉趨惡性,一些知名度較高的院校為求保障收入,或會增加招收英國學生,使一般院校收生進一步減少。英國全國學生聯合會批評,疫情使教育市場化的缺點表露無遺。
英國財政部5月時公布大專短期注資計劃,協助院校繼續營運,包括代學生預付26億英鎊(約253億港元)學費,助院校改善現金流。英國政府當時已預告,政府介入屬「最後手段」,一旦學界未來再需要政府援助,便必須接受改革計劃。
保守黨去年在大選政綱中,提到大專院校存在過多低質素課程,學生畢業後根本無法找到符合學歷的工作,例如英格蘭地區多達34%畢業生,目前的工作並不要求學士學歷,比率較絕大部分歐洲地區高。英國政府亦推算約45%學債無法「回本」,白白浪費納稅人的金錢。
冀增持續進修吸引力
英國政府高層官員形容,外界早有呼聲要求改革大專院校,過去在近乎全民就業的情況下,政府尚可容忍,如今社會在新冠疫情下失業率飆升,高等教育更應提供適切的工作技能。
改革高等教育課程的其中一個目標,是提升民間對成人進修課程的需求,根據高等教育統計局數據,自2012年以來,30歲以上人士對進修課程的需求下滑達42%。英國財政部早前已公布,向持續進修學院額外注資18億英鎊(約176億港元),官員亦計劃調低該些院校的學費,但現時學生普遍仍傾向選擇傳統學位課程,持續進修課程的吸引力始終較低。
布萊克浦及法伊德進修學院的行政總裁魯濱遜認為,社會的文化需要改革,改變一般人對職業訓練的觀感,強調電腦工程、汽車、船運等行業的課程畢業後,學生就業前景其實非常光明。
院校自行改革 停辦歷史課
一些傳統院校已開始改革,森德蘭大學副校長貝爾透露,該校已決定停辦歷史、政治和語言等部分傳統課程,把資源調配至護理、醫學和教育課程,不過貝爾警告政府改革不能操之過急,應讓大專院校自行決定改變步伐。
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副校長赫斯本茲表示,政府顯然計劃在疫情後大舉整頓高等教育界,但他認為傳統大專院校與職業課程並非不能並存,且未來適齡大學入學人口仍會繼續上升,估計直至2030年,對高等教育學位需求將增加30萬,故不同院校可以同時擴張。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