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晴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多次特赦自己人,但這次前競選顧問斯通的案件更為敏感,原因是斯通正是為了特朗普,才在國會作證時說謊,特朗普如今行使權力為斯通減刑,使後者即時獲釋,不顧一切要保住斯通,公然進行「枱面交易」,顯然是對法治的盡情踐踏,再次顯示特朗普徇私,視個人忠誠凌駕國家法治的態度,美國社會豈可繼續容忍。
今次並非特朗普政府首次「放生」涉及通俄案的前幕僚,今年5月司法部長巴爾亦曾宣布,撤銷對前國安顧問弗林的控罪,當時已被指有政治動機。不過弗林案尚且由巴爾動手,終究比特朗普直接出手稍為好看一點,特朗普今次親自減免斯通刑期,對司法制度的干預更明顯。
相比之下,特朗普前私人律師科恩的遭遇則悲慘得多,日前更因在保釋期間違規外出用膳,而被再次還柙。究其原因,無非是科恩已跟特朗普決裂,並多次在國會指證特朗普,因此無法像其他前幕僚一樣獲特朗普「眷顧」。
當年身陷彈劾醜聞的前總統尼克松,亦曾一度考慮運用總統特赦權,放過涉及水門事件的數名親信,甚至曾私下承諾特赦涉案的時任白宮幕僚長霍爾德曼,但尼克松最終也未有逾越底線,而是選擇尊重法治,讓幕僚一一入獄,只有他本人下台後,獲繼任的總統福特赦免。
特朗普明知為斯通減刑,將引起政界反彈,估計他此舉或在「試水溫」,假如最終斯通事件的政治代價不算太大,他便可繼續運用類似手段干預司法,協助其他親信。值得留意的是,特朗普並非直接赦免斯通,只是為對方減刑而達至「變相釋放」的效果,反映特朗普仍留有一手,但若這次他能過關,將來便無需顧忌,可採取更直接的手段。
特朗普在犯事的親信已認罪甚至被定罪後,依然設法使他們無需受牢獄之苦,無疑是告訴公眾「犯法就是犯法,總統親信除外」,有特權便可肆無忌憚破壞法治精神,影響非常深遠,即使特朗普不在其位,美國法治這道傷疤也難以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