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進行了3日,截至昨日傍晚有超過87萬人預約,37萬人已完成採樣,在有結果的12.8萬個樣本中,驗出6宗陽性結果,當中2宗屬新個案。普檢進行短短幾日就發現隱形患者,充分說明普檢必要有用,有利保障市民安全健康、早日重啟經濟民生、恢復正常生活。市民應放心積極參與檢測,政府也應該繼續提升檢測效率,大幅提升檢測的名額以滿足市民需要,做到「應檢盡檢」。
從首批10多萬樣本的檢測結果來看,只有2宗新確診,即每10萬人只有1.5人確診,但數據仍屬初步,要觀察餘下普及社區檢測的結果。普及社區檢測有兩大意義,一是找出隱形患者、截斷社區隱形傳播鏈,此作用顯而易見。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哪怕普檢結果只能找出一宗陽性,都可能阻止到疫症大爆發。因為隱形患者都沒有症狀,如不用普檢手段將其找出來,會持續在社區活動「播毒」,可能一傳十、十傳百。因此如果不能將隱形患者找出來,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風險將非常大。
二是流行病學的意義。今次普檢搜集到的數據,對政府評估全社會的染疫情況有重要意義,可指導衞生當局制定正確的防疫對策,以應付秋冬可能重來的新一波疫情。
另一方面,即使市民的檢測結果是陰性,也必須繼續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今次普檢並非強制檢測,不能保證隱形患者已經清零。同時,普檢主要針對無病徵的市民,有病徵的患者在求醫後,在未有確診前也會在社區活動,社區傳播的風險不可低估。因此,市民絕不能因為做了普檢而放鬆防疫措施。
在政府和專家多番澄清「攬炒派」的抹黑謠言之後,證明普檢的採樣過程十分安全,亦沒有痛楚,市民對普檢的信心越來越強。昨日不少檢測中心的預約時段皆告爆滿,多區都出現排長龍候檢的情況。面對市民積極地響應檢測,政府需及時提升實驗室檢測能力,應付未來幾日的檢測高峰,並進一步增加檢測名額,滿足市民需求。
與此同時,有了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的強力支援,特區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多管齊下提升常態化的檢測數量,為有效控疫努力。一方面,對於某些確實不便去檢測中心採樣的市民,如殘疾人士或獨居長者,政府應考慮派發檢測套裝或派員上門採樣;另一方面,對安老院舍、的士司機等高危群組,更應建立常態化檢測機制。只有切實做到「應檢盡檢」、「想檢盡檢」,才能從根本上壓制疫情死灰復燃。
內地第三批核酸檢測支援隊近200名成員昨日抵港,說明中央對本港抗疫的支持源源不絕,只要特區政府和市民團結一致、同心抗疫,絕對可以戰勝這場「疫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