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點米成畫迎佳節 傳承百年指尖藝術

2020-09-08
■在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孟蓮村那蓮街,雷麗全老人在展示自己創作的「點米畫」■在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孟蓮村那蓮街,雷麗全老人在展示自己創作的「點米畫」

一支牙籤、一根棉籤、一瓶膠水、幾碟染米......秋日午後,56歲的曹文碧坐在自家的院子堙u作畫」,慕名而來的求學者邊觀摩邊讚歎。經過「指點」,尋常米粒化作鴛鴦戲水圖,躍然紙上。他們正在研習的是「點米成畫」,流傳於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孟連村那蓮街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七夕,當地都舉辦「賽巧」活動,點米成畫和刺繡、織布等女紅手藝成為主要競賽內容,村民爭相比併。

曹文碧從小生活在「賽巧」的氛圍中,奶奶和母親都是作畫巧手,耳濡目染中她也深深愛上了點米成畫技藝。選米、染米、曬米、畫圖、配色......曹文碧反覆製作,畫作水平日漸提升,成為眾人稱讚的「巧女」。

「點米成畫,得將米一粒粒點進去,讓『五穀』變成一幅幅色彩亮麗的畫作。」曹文碧介紹,人們將大米、黍子、小麥、高粱、豆類等穀物染色,然後在畫紙或畫布上蘸上糨糊,點畫出自己想要的圖案。曹文碧善於變廢為寶,芝麻、瓜子、魚骨等也常常被製作成畫。

作畫手法看似簡單,卻需要極大的細心和耐心。「搭配好顏色便成功了一半,但顏色漸變確實考驗眼力和手藝,有了漸變色的畫作才好看。」曹文碧說,點米成畫講究色差和立體感,畫作埵釭漲a方需要放置整粒米,有的卻只能選半粒,製作人必須沉得下心好好琢磨。在她的經驗中,製作簡單的點米畫只需一兩天,複雜的要耗時一個多月。

當地人點米作畫時,喜歡以「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進行創作,寄託對家庭和睦、美好愛情的追求。此外,蓮花、錦鯉以及豬、馬、牛等形象也較為常見。「00後」女孩禤漢婷是廣西民族大學學生,近日和幾位同學慕名前來學習點米成畫。經過曹文碧的教學,她很快掌握了作畫方法,並製作了一幅「牛郎織女鵲橋會」送給父母。「製作不難,材料也容易獲得,以後我可以教家人作畫方法,這能給生活帶來不少樂趣。」禤漢婷說。

近年來,那蓮賽巧節、點米成畫相繼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畫作頻頻亮相「壯族三月三」等大型活動現場,人們積極展演點米成畫手工技藝。曹文碧作為相關代表性傳承人,不斷對作畫技藝進行創新,開設培訓班、送課進校園、進社區,並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展演,傳承點米成畫技藝。

走進那蓮賽巧節和點米成畫傳承基地,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作吸引眼球,作品大多出自曹文碧和學生之手。荷花、錦鯉、喜鵲等傳統圖案栩栩如生,有的裝裱成幅可掛牆上,有的配上古詩詞做成了擺件。過去,因畫作涵蓋「五穀六畜」和「牛郎織女」等吉祥內容,當地人將其用於賽巧節競賽,或掛於廳堂、馬車及舟船上,既展示各家富裕的生活,又祈求如意祥和的好意頭。如今,點米成畫得到更多人關注,曹文碧計劃開發更多創意作品,讓這項傳統技藝在新時代愈加煥發光彩。■文:新華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