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福建小山村考出12博士 28碩士

2020-09-15
■村民把博士、碩士及大學生的名字刻到宗祠牆上,並張貼錄取通知書複印件,以榜樣精神、家族文化激勵後來學子。 網上圖片■村民把博士、碩士及大學生的名字刻到宗祠牆上,並張貼錄取通知書複印件,以榜樣精神、家族文化激勵後來學子。 網上圖片

福建龍岩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婼a,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北晚新視覺網

古樓村距湖洋集鎮約5公里、距上杭縣城約10公里,如今交通便捷,曾經卻是窮鄉僻壤。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村民意識到,子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讀書。在此觀念主導下,家家戶戶都很重視教育,從恢復高考後走出首位大學生林森春、首位博士梁瑞鳳開始,古樓這個小山村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改革初學校已設獎教獎學機制

據梁瑞鳳回憶,他於1987年獲中科院碩士學位後,又於1990年獲博士學位,而林森春於1987年獲杭州大學碩士學位,後來留學美國,並於1998年獲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學位。

「1987年至今,33年來,我們村共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僅燈下自然村就有10位博士、20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古樓村村支書梁瑞富說。

現在民政部直屬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1997年畢業於古樓小學,是古樓新時代博士的傑出代表。曾任古樓小學副校長、當年教過梁文淵的梁德乾告訴記者,文淵從小勤奮好學,常讓老師多布置作業、推薦書籍,家堣]不時勉勵。

「農閒時陪讀,也講講讀書做人的道理,他讀書一直很自覺、主動。」梁文淵的父親梁桂新說。記者得知,文淵上小學時,一次周末讓梁桂新騎自行車載他去縣城的新華書店買書,因錢沒帶夠,父子倆只能先回家。但第二天,文淵就讓父親再帶他去書店。

「出這麼多博士、碩士,我覺得,除了家庭和個人因素外,氛圍很關鍵。」梁文淵在電話堛磳隉C自己和哥哥、嫂嫂都是博士的梁曉容也持相同觀點:「學風、教風都好。」而這些在梁德乾的記憶堣]得到了印證: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學校就已有獎教獎學機制,每年都會擠出一些辦公經費購買各類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分別獎勵優秀的學生和老師,以推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

博碩生大學生名字刻到宗祠牆

「每到年初一,基金會還會發放獎學金,獎勵優秀學子。」古樓村老支書、燈下獎學基金理事會會長梁慶標說。

另據介紹,他們還把博士、碩士及大學生的名字刻到宗祠牆上,同時張貼錄取通知書複印件,並於初一當天組織開展各方座談交流、參觀家規家訓活動,以榜樣精神、家族文化激勵後來學子。

「雖然隨茈j樓區位優勢的凸顯、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孩子被送到城媗狙恁A但優良傳統始終是他們奔向高級知識殿堂的不竭動力!」梁文斌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