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化妝粉混2300萬元毒品藏劏房

2020-09-21
■警方展示檢獲的粉末狀半製成氯胺酮毒品。■警方展示檢獲的粉末狀半製成氯胺酮毒品。

半製成品提煉成K仔易起火釋毒氣 警上門拘一男

警方昨日公布,毒品調查科根據情報,上周五(18日)在觀塘一工廠大廈的劏房貨倉檢獲100公斤報稱是化妝品粉末的半製成氯胺酮(K仔)毒品,市值逾2,300萬元,一名涉案男子被捕。警方指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國實施嚴格的出入境人流管制,毒販難以用人頻繁跨境運毒,遂集中以物流方式進行,但為逃避追查,往往要用「奇招」將毒品混雜或包裝成不同商品,致使成本增加,於是以增加毒品數量的方法來抵消成本和增加利潤,結果亦令警方和海關近期破獲龐大毒品案飆升,當中4宗均涉逾億元。■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警方毒品調查科早前接獲線報及經深入調查,鎖定一名相信屬於販毒集團的目標男子,並在數日前發現他租下一個位於觀塘偉業街工廠大廈樓上近200呎的劏房倉庫,懷疑進行販毒活動,遂在本月18日晚上11時許掩至上址採取搜查行動,其間發現多個木桶,共裝有130公斤報稱由泰國空運抵港的化妝品粉末。惟探員經進一步調查,相信當中100公斤粉末混有俗稱「K仔」的氯胺酮,若經加工可提煉製成約50公斤氯胺酮,市值約2,300萬元。

毒品調查科行動(三組)高級督察陳熾華昨日指,行動中一名相信是販毒集團成員的姓周(26歲)男子當場被捕,他無黑社會背景,已被控告一項「販毒」罪,今日(21日)在觀塘裁判法院提堂。至於檢獲的氯胺酮全屬半製成的粉末狀,需經加工程序提煉才能推出毒品市場。

疫下難人手帶毒 改用物流

由於毒品在加工提煉過程中可能產生強烈化學反應,包括火花、熱力,甚至釋出有毒氣體等,會對所在大廈構成嚴重潛在危險,所幸及時被搗破。

陳熾華續指,由於病毒疫情下各國實施嚴格出入境人流管制措施,毒販難以用人手頻頻帶毒出入境,但在本地毒品市場需求不變下,毒販遂改將毒品半製成品包裝成一些看似合法的商品,再利用一些大型及知名的物流公司運送到港,以減低執法人員的懷疑。

他提醒物流公司要小心可疑包裹,一旦發現有可疑,應報警求助,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逾億元毒品案 年初至今4宗

自今年初爆發疫情以來,據悉警方和海關破獲涉及龐大毒品的案件飆升,僅單一過億元的毒品案已多達4宗。其中海關今年1月至6月在機場偵破的毒品案亦有409宗,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半,檢獲的毒品共重1.6噸,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市值逾6.6億元。

至於毒販為逃避執法人員追查,運毒手法亦千奇百怪,層出不窮,當中包括利用榴槤核、紅酒、發泡膠珠、酥餅等隱藏毒品,或將毒品混夾在咖啡粉、奶粉甚至即食麵調味料包裝內,又或利用「最後的晚餐」工藝品及木底座之間空位暗藏毒品。

部分販毒隱藏毒品的難度和技術亦極高,例如今年7月18日海關人員掩至打鼓嶺坪輋一個貨倉檢獲兩條大型液壓唧筒、3個直徑約0.5米的大型鋼鐵齒輪和一個鋼鐵軸承,其間需用大型機械花近30小時拆解,才成功起出共值約4,300萬元冰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