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文公子手記】大法官的危機管理

2020-09-29

文公子

進入公關5G年代,媒體早已變得全天候,24小時新聞台出現,令消息的發布變得分秒必爭,而智能手機配合互聯網的興起,更令消息的滲透和蔓延變得難以控制。

不過無論媒體的變化如何,危機管理的精髓,亦始終在於當事人是否肯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事件,並盡快冷卻危機。所謂負責任的態度,就正如俗語所說:「衰就要認,打就企定。」即是有錯必須及時承認,遇到有人指責的話,就要乖乖地任由責備。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消費品公司發現產品有問題。最標準的做法,是先全面回收「懷疑」有問題的全數產品,然後立即公開致歉。雖然有時錯不在己,不過如果已對公眾造成恐慌或不便,亦應致歉,並以誠懇的態度,向公眾表示會跟進原因,避免事件再次發生等。如果公司能以負責任的態度回應事件,處理得當,往往可將危機的影響即時淡化。

最近,香港發生了一件信心危機。不少輿論對近日法庭對涉嫌參與暴亂人士的判決,懷疑有不公正的成分,例如不少涉及「黑暴」的非法集結、縱火、襲警、藏有攻擊性武器的罪行,只要落在某幾位裁判法官手上,就會大事化小,甚至輕判到令人產生「警察拉人,法庭放人」的印象,令香港司法的形象產生危機。

為了澄清事件,司法界最高層的大法官,上星期就出來「解畫」,希望令公眾釋疑。本來,這是最王道的危機管理方法,而大法官亦夠分量和資格,去為裁判官的判決,作出法理上的解釋。

鏡頭前但見大法官闡述了司法界的角度,亦建議市民在未清楚整個判決的完整始末前,不宜妄作評論云云。

觀乎大法官的發言,基本上沒有問題,但問題卻出在發言的態度上;令人感到高高在上的法官大人在說,汝等一眾草民,不諳法律,所以根本無權月旦判決。聽來根本不知香港是司法獨立還是司法獨大?如此,則令人易生反感。

法律專業,也許民眾未能了解,但鏡頭前可見的傲慢,因為中間完全缺乏了同理心,則易令市民心生怨氣。

大法官如能用較親民的語氣,表示明白市民的關注,而司法機構亦會不惜一切,保護香港司法公正的決心,加上闡明律政司有可就問題案件進行上訴的機制,而司法機構本身亦時有監察法官判案水平,相信就能鞏固市民對法治的信心,發言的效果也許會大相逕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