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通社報道,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中物聯)網站6日發布,9月份全球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為52.9%。其中亞歐地區繼續小幅上升,美洲則出現輕微回調。有學者指出,反映中國與東盟、中國與歐盟的經貿往來或可逐漸取代跟美國的貿易關係。
中物聯科技信息部發文稱,9月份全球製造業PMI較8月上升0.4個百分點,達52.9%,是自5月份攀升以來連續3個月保持在50%以上。從區域上來看,9月份亞洲製造業PMI較8月上升0.9個百分點至50.9%,連續5個月環比上升,保持在50%以上。其中以中國表現較佳,持續3個月保持在51%以上;印度較8月回升;新加坡表現平穩;日韓雖仍在50%以下,但較8月好。
美對華制裁 促中歐經貿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PMI所反映的是買家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憧憬,指數達50%為榮枯線指標,50%以上為看好,50%以下為看淡,52.9%即各貿易商好淡爭持的情況下稍為看好。中國的疫情防控做得比歐美好,可以率先復工復產,進出口增多經濟反彈的情況自然反映出來。惟全球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控制,中國進出口仍有不穩定不確定因素。
麥萃才表示,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政策,亞洲以東南亞為起步;遠至歐洲大陸多國,落實了中國與東盟、中國與歐盟的經貿往來,或會逐漸取代跟美國的貿易關係。可以看見,跟中國有經貿的國家其PMI都表現較好。而美國對華制裁升溫,中國不得不加強與東南亞及歐洲等國的經貿關係,以分散風險,亦屬合理的發展趨勢。
他預測未來一年,新冠疫苗的推出、普及等因素仍然是各國經濟的風向標。「正在進入研發最後階段及讓國民接種率達到60%至70%的國家,製造業的反彈機會較高。惟要回復到2018年的水平,仍是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