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共建行動」深圳啟動 力爭10年修復1億畝鹽鹼地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時值第40個「世界糧食日」,「同心同夢·共建糧基--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共建行動啟動大會」10月16日在深圳舉行,8位深港知名企業家宣布聯手打造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實施「億千百萬」計劃(詳見表),力爭在10年內,修復利用1億畝鹽鹼地,多養活1億人,並為1億糖尿病患者提供功能主糧。據透露,目前中農海稻海水稻米已走上百姓家的餐桌,天貓、京東等線上線下銷售平台均可採購。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
海水稻,又稱耐鹽鹼稻。34年前,由「海水稻之父」陳日勝在廣東湛江灘塗無意間發現,從最初採集的522顆稻種開始點燃「星星之火」,隨後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等科研者加入,讓這種具耐鹽鹼、抗病蟲害、抗倒伏等優良性狀的水稻成為中國糧食增產的新希望。「海水稻測產」還位列2017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人才、「鹼稻中心」副主任、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記?教授表示,海水稻這幾年在國際上和科技界都比較熱門,目前我國鹽鹼地總面積高達15億畝,其中5億畝為可利用荒地。海水稻的廣泛種植,將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潛在資源,還能同步達到生態修復目的。
計劃喀什立項 內蒙古吉林已啟動
「中農海稻的項目目前在國內技術比較領先,產業化程度較高,完成了20多個海水稻系列新品種的選育和區域試驗,種植基地已擴展至12省市區33個示範基地,深圳也已成為中國海水稻育種培育的『智造』基地。」楊記?說,中農海稻將通過海水稻的產業化,加快海水稻在全國的推廣應用。這個過程中,技術資本的力量,產業要素的介入等,將對海水稻的發展非常有利。
據楊記?介紹,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指示精神,中農海稻提出了「國土康復計劃」和「國民康養計劃」。而「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計劃」,就是圍繞海水稻的生產、推廣和應用,構建國家生態糧倉,同時也是為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以及脫貧攻堅,提供力所能及的項目安排。「就是力爭在10年內,修復利用1億畝鹽鹼地,多養活1億人,為1億糖尿病患者提供功能主糧。」目前,該計劃已在新疆喀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立項,內蒙古、吉林等地已啟動規劃。
汕尾湛江試種 畝產達500公斤
對於海水稻在粵港澳大灣區推廣種植的計劃,楊記?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沿海地區有很多的鹽鹼灘地,已利用了一部分,通過海水稻在提供安全糧食的同時,也對近海生態進行修復。2019年,中農海稻已經在汕尾、湛江、江門、台山進行了種植實驗,試驗品種(品系)畝產可穩定在400公斤-500公斤。經檢測,所產稻米均為品質優良的海水稻弱鹼米,品質達到國家優質大米標準。
楊記?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一部分是在鹽鹼地種植;一部分是在沿濱海區域因颱風等影響形成的次生鹽鹼地(土地鹽漬化)、一般水稻難以生長的地區種植海水稻;還有一部分是種植在沿海地區因為魚蝦養殖用海水將耕地鹽漬化形成的次生鹽鹼地,海水稻也可對此修復。粵港澳大灣區地區離深圳最近的海水稻試點在汕尾,主要作生態修復,在大湖鳥類生態區實驗種植,有幾百畝地;此外,在江門與一農場合作,將有1,000畝進行實驗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