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破除慣性思維 推進灣區互通

2020-11-19

受防疫措施影響,不少在粵港人無法回港覆診,特區政府推出特別支援計劃,讓港人可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覆診,可惜計劃推出一星期只有59人成功預約。一項惠民德政,因申報程序繁複,過分強調私隱,導致審批龜速,無法發揮利民效果,凸顯因循慣性思維的影響,不利醫療服務跨境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需要的是打破阻隔,而非人為製造障礙,有關當局應轉變思維,以人為本,力促灣區資源、服務互通,把惠民好事辦好。

政府早前公布,為因疫情無法回港覆診的在粵港人提供資助,覆診期在今年2月17日至明年7月31日者,可向港大深圳醫院申請,只需繳付人民幣100元診金,餘下費用差額由支援計劃資助。但港大深圳醫院表示,計劃實施一周收到3,468份申請,當中2,897份已上傳至醫管局,最終只有328份獲批,獲批的病人當中暫時有208人獲發電子病歷,成功預約的只有59人。一項惠民德政,效果未如人意。

本報查問發現,效果不彰的原因首先是申請程序過於官僚、缺乏人性化。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反映,申請資料好似法律文件,有7至8頁知情同意書和私隱條例等,因申請者多為長者,不熟悉使用電腦上網的技能,容易造成證件號碼輸入錯誤、上載圖片不清晰等情況,以致大量申請無法通過審核。繁瑣的申請程序,如同為申請者設置阻礙。

支援計劃目的為方便在粵港人求診,申請程序應盡量簡捷,包括在病歷互通多行一步,以方便病人和港大深圳醫院提供服務為出發點,而非以保障醫管局免責為最大考慮。支援計劃成功審批率太低,失去協助在粵港人的本意。

盧寵茂又批評,醫管局過分強調病人私隱,拒向港大深圳醫院提供病人可獲資助的專科,港大深圳醫院醫生須自行根據病歷判斷,「估錯驉v的醫療費用隨時要由港大深圳醫院承擔。保障私隱可以理解,但連港大深圳醫院診治病人必須的資料都不提供,不僅不合理,而且費時失事,損害在粵港人的利益。連港大深圳醫院都不信任,背後顯示的是,本港某些專業機構、人士,始終以「有色眼鏡」看待任何與內地有關的服務和制度。

目前本港和內地的醫療制度不同,此次支援計劃,可視為本港和內地醫療合作、服務港人的先導計劃,是大灣區醫療融合的一大突破,為未來大灣區醫療、養老一體化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符合大灣區融合互通的大方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是包括醫療服務在內本港各行各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特區政府和醫學界應該花心思、用力氣革除不利融合的障礙,及時檢討支援計劃實施過程的問題,以促進灣區融合互通。醫管局昨日回覆本報查詢表示,醫管局和電子健康記錄統籌處會繼續協助港大深圳醫院改善相關安排,以加快有關處理流程。希望醫管局言出必行,改善服務,跟上灣區一體化的時代步伐。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