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科技助力傳統教育 藝術回歸育人本源

2020-11-26

涂輝龍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席

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創新科技成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方向。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科技的發展,將科技應用於教育行業更是全球的大趨勢。從最原始的口述相傳到通過閱讀文字書籍,再到「後疫情」時代通過音訊、視頻進行學習和課程輔導,科技已然為教育行業提供質變的助力。

四年前,香港教育局發布《推動STEM教育 發揮創意潛能報告》,推動中、小學啟動並制定本校的STEM教育發展計劃。隨後幾年,每年政府為協助學校發展編程、人工智慧和其他新科技應用等課程,在師資培訓、到校支援及提供配套軟硬體方面投入諸多人力和物力,為培育具備不同知識和技能水準的多元人才,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助推教育行業和融入國家未來發展帶來革新。

去年以來的社會事件和今年的疫情更加為香港教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按下了「快進鍵」。線上課堂成為學生們接受教育的常態,線上作業、線上答疑、人工智慧輔助課堂管理等形式的發展,加速了整個教學環境的數字化進程。

但將科技與教育相融的同時,無論是學校、培訓機構還是老師,課程設置的初衷還是得以學生為本,需以構建正確的價值觀為培養導向。科技只是輔助教育的一種手段,目前的技術還不能完全替代老師獨立指導學生,這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是如此。面對熒幕,家長與學生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學習效果,還有情感的連結。因此,雖然科技的融入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助力,但是依然要尊重教育人的重要性。而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往往離不開對世界和整個社會的審美認知。作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美育是香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它既是發揚文化保護傳承精神的助推器,更有助於文化繁榮,提升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讓藝術回歸校園,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到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有益於審美教育,還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所裨益。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不少家長讓孩子學習藝術只為功利地讓孩子擁有一份漂亮的履歷去申請好的學校,這恰恰違背了藝術的初衷。而學校對學生審美認知的培養更多是由教育界專家精心設計和規劃後,有意識地進行審美教育,卻忽略了學生自身對美的自發性認知。待學生長大後,面對類型繁多的藝術品,他們的眼中或許只有投資,欠缺了份欣賞之意。

「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一個高度發達且健全的經濟社會,美育是靈魂,科技是支撐。只有根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擴大優質美育資源覆蓋面,才能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為投身大灣區和國家建設做好多方位的準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