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微觀點】「快時代」還需關顧「慢速度」

2020-11-28
■ 滴滴工作人員(左)在指導年長乘客使用電子屏預約出租車。 資料圖片■ 滴滴工作人員(左)在指導年長乘客使用電子屏預約出租車。 資料圖片

近日,湖北的一位婆婆獨自冒雨到社區交醫保,卻被告之不收現金,一時間不知所措,相關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名,閱讀量高達1.3億。網友紛紛表示,「被信息化拋棄的老奶奶,讓人心疼。」只能手機掃碼、沒有人工服務、人臉識別認證......一段時間以來,不斷升級的科技門檻將「銀髮族」拒之於外,部分「跟不上時代」的老年人感無助,引發輿論關注。

根據最新統計,內地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2.5億,其中網民僅有約6,056萬人。可見,絕大多數老年人與數字化生活無緣。他們在家婺蛣M可以找年輕親屬解惑代辦,而在日常公共場合,如何為老人定製數字技術環境下的「生活指南」,不能不管不問,徒令長者「耗子尾汁」(內地網絡潮語,意為「好自為之」)。

為切實解決老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國辦近日專門發文,詳細地列舉了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各種服務場景,要求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充分保障遭遇技術困難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事實上,在數字化浪潮中為老人留一條特殊的通道,從技術層面看,操作起來並不困難。目前內地多個火車站設有無健康碼通道,為使用「老人機」、無微信、不熟悉操作流程的老年群體帶來福音。

技術發展不能脫離人文關懷,只有容得下「慢速度」,才能使「快時代」不跑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