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加強主動追蹤 扭轉抗疫被動

2020-12-15

第四波疫情接連攻陷多個屋h,黃大仙東頭h貴東樓昨日再多2宗確診,至今涉及6個單位共9人染疫。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教授昨前往視察後指,懷疑貴東樓繼大埔亨泰樓之後再出現「擾流效應」,認為是新的傳播途徑。本港疫情呈現迅速擴散態勢,不明源頭個案持續高企,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於控疫仍停留在事後檢測、由確診者提供行蹤進行追蹤的被動狀態,當局主動追蹤堵截傳播鏈的防疫措施始終沒有實行。當局既要做好檢測排查,亦要做好追蹤、溯源,才能防止漏網之魚,有效截斷社區傳播鏈,防止疫情進一步惡化。

經專家調查確認,此次大埔亨泰樓、黃大仙貴東樓出現播毒的「擾流效應」,導致同一樓大廈多戶住客染疫。同一類型的公屋,本港現存超過70座,遍布港九新界。此類型公屋極可能同樣存在「擾流效應」,成為新的病毒傳播途徑,危及住戶的安全健康,政府應立即展開全港調查,查找其餘同類大廈是否存在相同隱患,及時更換喉管,排除隱患。

在諮詢專家意見後,壎籵嬝@中心決定採取審慎的感染控制措施,壎芵p會向貴東樓有關單位的住戶發出檢疫令,並安排他們入住檢疫中心;若住戶出現病徵,會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壎籵嬝@中心亦會為其他住戶安排快速測試,以盡快了解相關居民的情況。政府亦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要求於11月22日至本月14日期間曾身處貴東樓超過兩小時的人士,須於本月19日或之前接受核酸檢測。

政府對爆發疫情的大廈進行屋宇設計調查、對相關市民實施強制檢測,對防止疫情蔓延有一定作用,但這些都是在疫情發生之後的排查、防範,並不能發揮事先預防、控制的功能,也反映出本港在防疫追蹤、查找傳播源頭方面有必要進一步加強。

目前本港對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追蹤工作遇到很多困難,如部分人不願講出行蹤及與何人接觸等信息,或即使願意透露行蹤,但回憶有偏差,也令追蹤效果大打折扣;政府推出的「安心出行」程式,截至12月11日的下載量僅36萬,有資訊科技業界人士表示,程式最少要有一半人口使用才見效。由此可見,政府除了檢測排查感染者需要落實到位外,主動追蹤更需做好,包括加強對商戶張貼「安心出行」標籤的執法,敦促市民自覺下載運用程式,爭取追蹤走在疫情傳播之前,才能扭轉抗疫被疫情牽茖囿熙Q動局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