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憲平領導的DTCC項目約於五年前開始研發,但其實早在他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任博士後研究員時,已經醞釀相關靈感,始終未找到具體製作方法。直至約五年前他的兩名研究生,於材料探索方面有所突破,終於為現有的低溫廢熱發電成果奠基。他形容二人在研究上功不可沒,笑言大學老師縱可指導科研方向,惟若要做出成績「主要還是要靠學生」。
馮憲平於台灣讀大學及研究院時都是專攻電化學工程,亦曾於台積電工作,研發半導體芯片,及至2009年他在MIT時首次接觸熱電領域。當時其研究導師為熱電半導體專家,讓他參與了不少相關研究,而其電化學工程背景也啟發了新靈感,研究以離子代替電子作熱電轉換,「我跟老闆(導師)商量,都覺得離子是一個方向,因為它的thermopower(熱電能)可以很大,只是不知道要怎樣將電流提升」,他表示,其中關鍵就是尋找適合材料製作電池系統,「當時一直有這個想法,但還是未有找到。」
及後他加入港大,到五年前其兩名研究生終於發現了可行材料,他們經過大量實驗,順利找到石墨烯和電解質的搭配,「石墨烯有非常多種,和不同電解質的搭配亦可有多種變化,而每一種物質都有自己特有的能階」,如何找到最優解,可歸功於二人的不懈努力,加上研究團隊持續完善系統設計,成功令電壓效率提高數十倍至5mV水平。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