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鋼琴詩人」 傅聰的香港樂緣

2021-01-02
●1970年代傅聰攝於波蘭蕭邦故居的照片。●1970年代傅聰攝於波蘭蕭邦故居的照片。

「鋼琴詩人」傅聰於2020年12月28日中午在倫敦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兩周後辭世,帶來的震驚及傷痛,非僅在於他在鋼琴藝術上的成就;他的家世、父親傅雷的文學地位、他成為首個獲得國際音樂比賽獎項的中國人、定居倫敦成為小提琴大師曼奴軒的女婿,及後雙親於「文革」自殺而死......這些「新聞」更讓他成為帶有「傳奇」色彩的「名人」,但對香港來說,主要還在於自1965年6月4日他首次訪港演出後,便視香港是他的第二故鄉,自此,近半個世紀與香港結下緊密的樂緣。他於2014年底的八十歲生日慶典巡演,香港亦是其中一站,只是無人會知道,這場於當年11月18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音樂會,會成為他與香港告別的演出。 文、圖:周凡夫

第二故鄉的朋友圈

傅聰在香港演出過多少場音樂會,儘管沒有準確統計,他到訪香港的演出,包括在亞洲藝術節(第七、八屆)舉行的獨奏會,在香港藝術節與華沙室樂團的音樂會(1991年),還曾多次和香港管弦樂團合作,1999年底與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出兩場莫扎特音樂會後,更保持多年合作關係,「小交」和他演出協奏曲外,還會主辦他的獨奏會。除了舉辦講座、大師班,他於1977年更為音樂事務統籌處成立不久的香港青年交響樂團助陣演出,擔任羅玉琪兒童藝術中心名譽校監,1991年為香港電台主辦的莫扎特二百周年亞洲區鋼琴大賽擔任評判;同時,香港多個音樂廳,從香港大會堂,到後來興建的屯門大會堂、沙田大會堂的三角大鋼琴,都由他特別飛到德國漢堡去試琴後挑選。香港大學於1983年3月給他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除肯定他在藝術上的成就,亦與他和香港的緊密關係分不開。

當然,傅聰視香港為第二故鄉,除了香港能讓他感受到回到中國人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他在香港的朋友圈可不少。只須看看在香港主辦他音樂會的組織,除了「港樂」、「小交」、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康文署、藝術節,還有香港翻譯學會(1991年傅雷紀念音樂會)、香港藝術家聯盟(1988年)、香港上海戲曲藝術中心(2013年)、香港鋼琴音樂協會(1994年60歲壽辰和2014年80歲壽辰音樂會),1985年和1992年的兩場演奏會則分別由他的畫家朋友龐均和史易堂主辦,由此已見出傅聰在香港的朋友圈非局限於樂界中的朋友呢。

不過,他的緊密朋友圈,仍多是音樂界中人,如他童年的玩伴,著名小提琴家汪酉三夫婦、鋼琴家羅玉琪和自稱為「雜家」的何弢,還有和他合組出版公司為他出版了四張唱片的謝宏中......現時於香港管弦樂團擔任第一副首席的梁建楓1994年更受邀與傅聰一起,聯同蘇顯達(小提琴),曾素姿(大提琴)組成鋼琴四重奏團,到歐洲巡演。

筆者和傅聰亦有點兒「私交」,1990年曾撰寫了一冊小書《傅聰組曲》在台灣出版,後來在「雨果唱片」工作時,還直接和傅聰洽談,在香港出版了1993年他在波蘭華沙錄音的「德布西前奏曲及練習曲全集」的雙CD(HRP796&797)。但真正的「私交」卻是因為和傅聰在香港的老朋友汪酉三和洪若豪夫婦、何弢和羅玉琪伉儷稔熟,亦因此傅聰過往每次訪港,總有機會共聚共飯共話。

比作蕭邦「鋼琴詩人」

傅聰與熟悉的朋友相聚,往往談得最多的並不是音樂,而是家國大事、人文情懷。但他仍總要面對他在「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成名的背景,背負比作蕭邦「鋼琴詩人」美譽帶來的「責任」。1955年在華沙舉行的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傅聰拿了季軍獎,同時還奪得了瑪祖卡舞曲比賽的首獎!瑪祖卡(Mazurka)是一種表達斯拉夫民族思想感情的舞曲,很不好處理,傅聰的得獎,打破了該項比賽全由波蘭和蘇聯鋼琴家獲獎的「傳統」,因而使傅聰的名聲一夜之間在國際陡增。

隨後直至1958年的三年間,傅聰曾應邀訪問東歐各國,演奏了五百多場,都獲得好評,1956年3月間南斯拉夫的《政治報》(Pelitika)更將傅聰比作蕭邦,譽之為「鋼琴詩人」,評語是這樣說﹕「傅聰的藝術淵源於中國的藝術傳統。他的鋼琴詩意的表現不就是中國抒情詩的特殊境界嗎?他的細膩精緻的刻畫不就反映出中國精美繪畫的氣質嗎?」

傅聰獲得「鋼琴詩人」稱譽時,只有廿二歲,還未體驗到去國之痛。當時,很多人都奇怪,這位年輕的中國人心靈,如何能感受、演奏出蕭邦音樂的精妙?看來,他的父親--著名翻譯作家傅雷生前所說的一番話,大可找到答案:「我也認為那是小兒對中國哲學、倫理、詩與藝術的認知與了解而使他領悟到蕭邦的細膩、空靈,有時激情而有時又蒼涼的氣質。此外,中國人民源遠流長,業已同化了不少跟這一文化接觸的外來影響,擷取了他們的精華。我想,這是傅聰能表現蕭邦各種不同的風格以及反映西方其他作曲家特質的另一個理由。」

傅聰曾以「一個人可以有一千個靈魂」來解釋他對作曲家的喜愛是眾多的,他喜歡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史卡拉蒂並不亞於蕭邦,他甚至認為自己對這些作曲家的了解與詮釋高過蕭邦。然而,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聽他的蕭邦。事實上,在朋友間所談的,最多的仍是莫扎特和德布西,甚至他重回隔別廿載的神州大地時,說得最多的仍是莫扎特與德布西,他在中央音樂學院講學時,講解的也是莫扎特和德布西的作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