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品德學堂 > 正文

古道今談 :察其所安 評價善惡

2021-01-04

孔子評價人的善惡,是透過一立體式框架來觀察,由於這種觀察方法深入細膩,使人無所遁形,故令人極不自安。《大學》有云:「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這種掩飾在孔子面前是無法隱藏的。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隱匿)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孔子觀人,由末溯本,由顯至隱。由「視」而「觀」而「察」,一層比一層深刻。第一層是「視其所以」。「視」為眼之所見,即最明顯可知的言行,此稱為「所以(為)」,事行表面好壞易見,也最易掩飾。孔子考察一個人的善惡,不會就這一層事行表象下定論,而我們往往以此定人之善惡,便失諸粗疏,因為「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飾)。」(《論語.子張》)

第二層是「觀其所由」。「觀」是就其事行回溯其原因及發展過程,這由開始至當下的過程稱為「所由(由來)」。這種逆溯,是把出現此一事行背後的原因都考查了,也就是了解什麼原因導致事情如此發展過來。就這一層而言,行事者仍可提出種種正大理由,故亦不太容易辨其善惡。因此要有最後一關,觀察當事人的精神意態。

第三層是「察其所安」,這是最深細的觀察法。「察」是仔細分辨,「安」指對事行所流露出來的精神意態,究竟是坦然還是虛歉。這較諸觀察其人所抱持的態度還要深刻,因為安與不安反映了行事者的內心世界,是人內在德性的反映。安於善言善行,不安於惡言惡行,顯示其人宅心仁厚,反之則居心不良。透過事行表象、背後原因與經過,及對此事之精神心態這三層次的綜合研判,一個人的善惡便無所遁形。

此外,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私意),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孔子通過三層觀察善惡的方法,對人性有深刻的了解,因而說人犯過失,是由自私心態造成。

觀過目的不是非議他人,而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才是我們觀過最重要的意義。

鄧立光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