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以市民利益為念支持引進非本地醫生

2021-02-05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提出五項立法建議,包括修例引入非本地醫生,改善公營醫療體系的醫生荒問題。本港有比較優良的醫療服務體系,但醫生荒一直是進一步提升公共醫療服務的瓶頸,政府提出修例,為回應市民和社會的訴求走出正確一步。政府研擬的高門檻已經確保修例對本地醫生帶來很小衝擊,部分業界不應再以自身小圈子利益凌駕市民利益之上,而要積極配合和支持引入非本地醫生,為市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本港人口老化加上日益普遍的慢性疾病,令醫護服務需求不斷上升,醫療體系負荷加重,情況在公營醫療機構尤甚。現時全港只有約一半醫生在公營醫院工作,卻要提供全港超過80%的醫院護理服務。特首林鄭月娥指,現時醫管局欠缺660名醫生,其中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醫生空缺率達四成。雖然過去十多年,兩家本地大學醫科生學額已經由原先250個增加至530個,政府還在積極考慮進一步增加學額,但畢竟培訓醫療專才需要長時間,且學額也不能無止境擴張,因此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是必然的解決辦法。

事實上,正如特首舉例所指,前世擱`幹事及壎芵p署長陳馮富珍、前中大校長及中大醫學院院長李國章、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等,都是長期在香港服務的非本地畢業醫生,同樣可以為本港醫療作出卓越貢獻。

政府提出的修例方向,門檻仍然是非常高的。申請人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以及是認可非本地醫學院的畢業生,並在當地取得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醫生資格;申請獲批准後,須在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工作一段較長時間。由於本港醫科學額少,部分人被迫到海外升學,這個做法其實只是給予這些海外受訓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個公平機會。高門檻已經保證了修例對本地醫護業界不會構成重大影響。特首也承認,今次的法律框架建議並不算大膽,其實可以更加大步一些,但正正為了希望得到公私營系統醫生的支持才這樣做。

但即使如此,仍有部分業界中人對引入非本地醫生百般挑剔,聲稱會降低公營醫療的水平,影響醫護團隊合作,以此排斥修例。這些說法都是站在部分業界的小圈子利益看問題,完全不考慮整體社會對醫療服務的渴求,是典型的以小圈子利益凌駕市民利益的思維。事實上,在回歸前的立法局1995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之前,來自英國、澳洲、愛爾蘭和新加坡等地的非本地培訓醫生與本地培訓醫生的比例是1.2比1,顯示非本地培訓醫生是服務本港醫療體系的重要力量,當時一直沒有人質疑非本地培訓醫生會影響服務質素、影響溝通等。

事實說明,只要敞開胸襟,以社會大眾的利益為重,任何技術上、操作上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期望醫學界以大局為重,支持政府修例,為本港引進適切的醫科人才服務港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