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5月可試點使用 8月起逐擴至其他醫療機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俊明、郭若溪 廣州、深圳報道)「港澳藥械通」政策試點16日正式落地廣東。廣東省藥品監管局16日召開發布會透露,通過該政策進口的首個藥品和首個醫療器械16日已運抵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預計最快5月可投入臨床使用;而後續的4種新藥進口使用申請已完成審評審批工作,16日也將制發批件。該政策先期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試點,試點期至今年7月31日,在取得階段性進展後可望8月起逐步擴展至大灣區其他符合要求的醫療機構,更多的內地及港澳患者將受惠。
據了解,此次獲批的首個藥品「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將為「熊貓血」媽媽們帶來福音。抗D免疫球蛋白是一種專門用於預防治療RhD陰性(俗稱「熊貓血」)孕產婦的藥物,可以有效預防新生兒溶血症,在國外的售價約為200美元一支。然而,受限於相關政策,該藥品一直沒在中國內地上市,內地「熊貓血」媽媽們至今無法通過合法合規的渠道獲取。
家住深圳的溫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疫情前每月最少要往返香港一趟。除了去商場採購奶粉、化妝品,她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去藥房代購「抗D免疫球蛋白」針劑。5年前她生下兒子後,在購買、注射這種針劑的時候認識了一群與她有相似經歷的媽媽們,幫忙做起代購。「有一次,我攜帶的保溫桶摔壞了,打開後才發現堶悸熒贖蚺w經高達15℃,超過了藥物的儲存溫度,幾千塊錢打了水漂。」溫女士表示,這種「救命藥」在內地上市後,能極大緩解「熊貓血」媽媽難題,幫助更多的家庭。
抗癌藥等4新藥申請已完成審批
「早發性脊柱側彎」是脊柱外科的難題之一。此次批准進口的首個醫療器械「磁力可控延長鈦棒」,就是用於治療嚴重脊柱畸形的少兒,對脊柱進行矯形。與傳統手術方案相比,因通過磁力以非侵入的方式進行調節,對於10歲以下的患兒來說,達到骨骼成熟之前可減少10次或更多次脊柱手術,可減輕痛苦、加快傷口恢復等。
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提出的另外4種新藥進口使用申請也已完成審評審批工作,其中1種是用於治療重度慢阻肺,另外3種是抗癌藥,主要用於治療肺癌、淋巴癌等,肺癌作為中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被稱為「頭號殺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說,用於治癌的新藥2019年到2020年左右在美國、歐盟均上市,而香港也於去年已上市,有了在香港醫管局的公立醫院使用的經驗,再應用到港大深圳醫院就更有信心。「在香港使用的效果、安全性已有依據,這些經驗可幫助我們確定該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跨境患者無需回港亦能使用
「港澳藥械通」引入跨境藥品和器械,對於整個深圳和大灣區的醫療質量「同質化」十分重要,對大灣區發展醫療融合、同質化、一體化也很重要。盧寵茂說:「『港澳藥械通』的推行,可以讓跨境患者無需回香港也能使用最新的藥械,也可讓深圳乃至灣區病人第一時間使用到先進的藥械。更重要的是,將來一些藥械在內地使用的經驗及數據也可作為數據支持,幫助加快藥械的審批流程。」
對於市民最關心的價格等問題,盧寵茂強調,每一項藥品或者器械均由港大深圳醫院委託第三方供應公司採購和談判。進口藥品及醫療器械的價格將會按照供應商採購、進口、運輸等實際服務成本計算,醫院基本按照現行藥品及醫療耗材零加成政策進行收費。「具體藥品、器械落地到我院,由於各項成本均有差異,所以某種藥品可能在這堛獄顳瘞版颻輕隞顳獢A當然也有可能低於香港的價格,每款藥械均有所不同。」
「一物一碼」全程監管追溯藥械
廣東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嚴振指出,該局對大灣區臨床急需藥品醫療器械實行全過程監管。配合試點工作,該局正在建設藥品醫療器械包括申請、採購、進口、配送、使用和不良反應監測等全過程的監管追溯系統。追溯系統基於國家的藥品追溯標準規範,對所有藥品和醫療器械,按照「一物一碼」方式賦碼管理,讓每一個最小包裝的藥品醫療器械具有唯一標識的身份識別碼。「按照目前的開發進度,這套監管追溯系統預計在試點工作結束後可以上線試用」。
嚴振表示,通過試點,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醫療機構使用港澳藥品醫療器械體制機制的實現路徑和可行方法。試點結束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基本具備使用港澳藥品醫療器械的條件,同時為政策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全面實施積累可複製推廣的經驗,為政策配套制度的制定提供實踐依據。